摘月亮幼儿园教案5篇
通过有效的教案撰写,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份强调逻辑思维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摘月亮幼儿园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通过有效的教案撰写,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份强调逻辑思维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摘月亮幼儿园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摘月亮幼儿园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学习运用量词。
(2)激发参与讲述活动的兴趣。
(3)教育幼儿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将废旧物有效的利用起来。
制作材料:月饼盒、纸卷筒、方便面纸碗、卡纸、纸杯、药瓶纸盒等。
二、制作步骤:
(1)在方便面纸碗的外面画砖纹,碗口向下做井。
(2)纸卷筒做树干,用绿色卡纸做树叶,粘贴在树上。
(3)用卡纸画猴子后剪出外形并过塑。并在猴子的`背面粘贴上磁铁。
(4)打开纸盒,用深蓝色卡纸做背景,然后将井、树和猴子一起置于盒子里,组合成《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画面。
三、操作要求:
低、中水平:能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愿意操作,并能爱护玩具。
高水平:自己能独立的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操作玩具,做到口手的统一。
摘月亮幼儿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知道月亮是不停变化的。
2、学习故事中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挂图,语言cd,幼儿学习资源2第1~3页,表现夜晚宁静的背景音乐一首,月亮不同时期的图片(见幼儿活动资源包)。
活动过程
1、出示夜晚的图片,听优美宁静的音乐,教师组织幼儿说一说晚上天空中有什么,月亮像什么,引出活动。
2、教师运用挂图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可用以下关键提问进行: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裁缝给月亮姑娘做了几次衣裳?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
(3)月亮姑娘是怎么变的呢?请幼儿操作四幅图进行排序。
3、教师利用四幅图再次讲述故事,幼儿看自己排的顺序是否正确。
4、向幼儿介绍故事中的比喻手法,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描述月亮变化的词句,如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弯弯的镰刀等。
5、启发幼儿用故事中的用词形式自己描述一下月亮,加深对比喻手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第一环节,我采用观察法、对比法、猜测法、排列法开展。一开始我用开放式的提问来引导,如教师提问:“这里有三张月亮姑娘的照片,请你看看,比比。画里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发了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后,都发现了三张图片的不同,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经验来建构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我给幼儿创设了个能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环节,我运用了比较法、视听结合法、归纳法。教师先进行设问,为幼儿听故事提供了指向性,能让幼儿有目的的听故事。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结合的积极性,很快的吸引了幼儿注意力。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故事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整个故事。在为故事取名这个环节,让教师真实把握幼儿理解故事的程度,幼儿能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较好的回答。
第三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部分,是为了幼儿更深刻理解和体会故事的内涵,教师运用了图片演示法、讲述法、追问法、提升法,让幼儿再次听故事后,逐一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并进行深层次的追问。
摘月亮幼儿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能理解作品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美。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正确运用量词:湾、棵。
3、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大胆想象,尝试仿编诗句。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配音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谈话导入
师:你们看到过月亮吗?
幼儿:月亮在天上;晚上才有月亮;有时候清早还能看到月亮等。
师:你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圆圆的、亮亮的;有时是弯弯的像香蕉。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非常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我们一起欣赏。
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教师富有感情地配乐朗诵诗歌。
师:诗歌的题目是什么?你们听到诗歌里说了什么?
幼儿可以泛泛地说
2、幼儿看图片,再次欣赏教师配乐朗诵。
提出欣赏的要求:诗歌里有谁?他们在哪里看到了月亮?
(1)师:小鸟在哪里看到了月亮?它说了什么?
(2)师:青蛙在哪里看到了月亮?他说了什么?
(3)师:宝宝在哪里看到了月亮?他又说了什么?
三、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1、幼儿在教师带领下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语调的轻柔及量词的运用。
2、组织幼儿讨论。
(1)师:月亮真的挂在树梢了吗?为什么说树梢挂一个月亮?
幼儿:这是月亮的光照在树梢上。
师:小鸟为什么说:月亮和我好?
幼儿:月亮给小鸟照亮了路;月亮看着小鸟睡觉,月亮喜欢小鸟。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都有道理,月亮光撒在了树梢上,远远望去好像在高高的树梢上挂着一个月亮。
理解词:挂
师:这里用了一个好听的词:挂,请小朋友做一个“挂”的动作,
老师示范用“挂”说一句话:墙上挂着一个包。
请幼儿也用“挂”说一句话。
幼儿:架子上挂着一块毛巾;晾衣架上挂着一件衣服等。
(2)师:为什么诗歌中说池塘里漂一个月亮?池塘里真的有月亮吗?幼儿:在池塘里看到的是月亮的影子。
师:月亮的影子浮在水面,看起来月亮好像漂在水面一样,什么东西还会漂在水面?幼儿:纸会漂在水面;塑料汽车会漂在水面等。
师:为什么青蛙说:“月亮和我好”
幼儿:月亮的影子漂在池塘里,,青蛙以为月亮来和他玩。
幼儿:月亮的影子一会有,一会就看不见了,青蛙以为月亮和他玩捉迷藏,所以,青蛙说月亮和他好。
教师小结:在明亮的夜晚,水面上就会出现月亮的倒影,所以看上去好像池塘里漂着一个月亮,当微风吹来,水波荡漾,月亮的倒影若隐若现,好像在和青蛙捉迷藏,所以青蛙说月亮和我好。
(3)诗歌中还说脸盆里盛一个月亮,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幼儿:脸盆里看到的月亮也是月亮的倒影。
师:为什么用一个词:“盛”来说?
幼儿:盆里盛有水,月亮的倒影在水中,所以要这样说
幼儿:好像盆里放了一个月亮。
师:宝宝为什么说“月亮和我好”?
幼儿:月亮来到宝宝的盆里,宝宝觉得月亮喜欢她
师:假如在你的盆里看到了月亮的倒影,你是什么感觉?
幼儿:我觉得很惊讶;我觉得很高兴。
师:宝宝的水盆里有一个月亮的倒影,就像盆里盛着一个月亮一样,宝宝在玩水,月亮的倒影就像和宝宝玩起了捉迷藏,宝宝开心极了。所以宝宝说月亮和他好。
3、师:我们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最喜欢那句诗,请幼儿读出来。
4、师:这首诗写的是在静静的晚上,月亮悄悄地来和小鸟、小青蛙、宝宝玩,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要用轻柔的语气,心情愉快的读。请全体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加些动作来表现
四:创造性仿编
1、你们还在那里看到过月亮?(启发幼儿说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月亮)
2、教师出示小河、小鱼的图片,鼓励幼儿运用图片仿编诗歌。
3、还有哪些小动物在什么地方也看到了月亮?请幼儿把想到的画在纸上,然后尝试按诗歌的句式说出来。
活动反思:
从整个活动看,层次清楚,层层递进,每一环节过渡自然,整个活动比较顺畅。教师的提问具有层次性,能将回忆性提问、体验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融合起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达到了良好的师幼互动。整个活动氛围宽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对诗歌的情感特征、重点句、词的分析比较准确,教师在活动中情感的投入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也很投入,尤其是幼儿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幼儿能做到深情并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诗歌《月亮》
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小鸟说,月亮和我好。
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青蛙说:月亮和我好。
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宝宝说:月亮河我好
摘月亮幼儿园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学习故事中的词汇,用句式那儿有…那儿有…那儿有…大胆讲述自己和蒲公英所见的海南的美丽山河。
2、感受家乡海南的美丽和美好,爱家乡,爱海南。
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实物小图:月亮船、仙女、小兔(小兔的尾巴能伸缩)。
3.故事磁带。
4.幼儿用书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难点:学习运用恰当的词组、句式讲述故事和海南的美景。
2.指导要点:通过听录音故事、教具演示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学习词组和句式。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带幼儿做划小船动作进活动室,根据划船动作引入故事《月亮船》。
2.幼儿完整听一遍录音故事,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描述美丽景色的词汇和句式。
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遇到了谁?最后是谁帮她找到了家?月亮仙女在帮助她找家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美景?她的家在哪里?
3.教师演示教具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学习用故事中的词汇和句式大胆讲述。
(1)教师演示教具讲述第一段故事提问: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她睁开眼看到了什么?("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讨论故事中说的"陌生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蒲公英碰到了谁?蟋蟀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
蒲公英又碰到了谁?螳螂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
蒲公英最后碰到了谁?蒲公英是怎样对她说的?
蒲公英的家在哪儿?(在中国的南方,那儿有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那儿有清清的河流、高高的椰树;那儿有密密的雨林,有象五指一样的山。)这个环节要求幼儿用词组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清清的河流、高高的椰树、密密的雨林和句式那儿有…那儿有…那儿有…大胆讲述。
(2)教师继续演示教具讲述第二段故事提问:
月亮仙女带它飘呀飘,蒲公英看见了哪里?(亚龙湾)让幼儿说说亚龙湾的美景(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及海南其它的美丽海湾。(引发幼儿经验讲述)蒲公英又看到了什么?(清清的河流,密密的雨林)仙女告诉它那里是什么地方?(万泉河、尖峰岭森林公园)蒲公英的家在哪? (五指山下的一棵椰树旁)
4.幼儿阅读故事。
(1)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进一步理解故事内涵、内化所学词组和句式。
(2)讨论交流:蒲公英的家在五指山,你们的家在哪儿呢?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培养幼儿爱家乡、爱海南的情感。
5.说一说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描述自己熟悉的其它的海南美景。
五、评价要素是否能积极、大胆地按要求讲述故事和描述美景。
六、 活动建议在日常语言交流、讲述中运用所学的词组和句式。
月亮船有一次,一朵小小的蒲公英被大风吹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风停了,蒲公英睁开眼睛一看,啊!这是什么地方?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迷路的蒲公英急得哭了。
好心的蟋蟀说:"别哭,别哭,听我唱歌。""不,我不听,我要回家。"蒲公英说。
好心的螳螂说:"别哭,别哭,看我跳舞。""不,我不要看,我要回家。"蒲公英伤心地说。
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像只弯弯的小船,小船上有个仙女和小白兔。仙女看见蒲公英在伤心地哭,她问:"可怜的孩子,你怎么了?"蒲公英说:"我迷路了,我要回家。"仙女和气地问:"你的家在哪儿?"蒲公英说:"妈妈告诉我,我的家在中国的南方,那儿有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那儿有清清的河流、高高的椰树;那儿有密密的雨林,有象五指一样的山。"仙女微笑着说:"我明白了,坐上我的船,我送你回家。"小白兔把短尾巴伸到船外,尾巴越变越长,一直拖到地上,蒲公英沿着兔子尾巴,攀上了月亮船。
摘月亮幼儿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长的长城、最大的广场。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
【活动准备】
1、挂图。
2、实物小图:蟋蟀、螳螂、月亮船、仙女、小兔(小兔的尾巴能伸缩)。
3、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划小船。
——做着划小船的动作进活动室。
——出示月亮船的小图。刚才,小朋友划着自己的小船来到了活动室,老师这儿也有一条船,它是月亮船。今天就请你们听一个关于月亮船的故事。
2、倾听故事。
——故事的题目叫什么?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遇到了谁?看到了什么?是谁帮助她找到了家?
3、说一说,演一演。
——教师演示教具讲述第一段故事。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她睁开眼看到了什么?
——讨论:故事中说的“陌生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蒲公英碰到了谁?蟋蟀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
蒲公英又碰到了谁?螳螂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蒲公英最后碰到了谁?蒲公英是怎样对她说的?
——教师继续演示教具讲述第二段故事。
——听完后请幼儿抢答:
①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一个?(太平洋)
②世界上最高的是什么山?(喜马拉雅山)
③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什么广场?(天安门广场)
④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
(万里长城大墙下的一棵小草旁)
4、学习讲述故事。
——请幼儿翻开活动材料,边看图边讲故事。
——蒲公英的家在中国,你们的家在哪儿呢?你们喜欢她吗?
建议:
1、在故事情节的牵引下描绘祖国河山的若干亮点,是将知识传授变为艺术感受的尝试。
2、当幼儿谈论自己喜欢的家园时,教师可引导幼儿不仅可以从名胜古迹来说,还可以从其发展变化来谈。
附:月亮船
有一次,一朵小小的蒲公英被大风吹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风停了,蒲公英睁开眼一看,啊!这是什么地方?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迷路的蒲公英急得哭了。
好心的蟋蟀说:“别哭,别哭,听我唱歌。”蒲公英说:“不,我不听,我要回家。”
善良的螳螂说:“别哭,别哭,听我唱歌。”蒲公英说:“不,我不听,我要回家。”
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像只弯弯的小船。船上有个仙女和小白兔。
仙女看见蒲公英在伤心地哭,便问:“可怜的孩子,你怎么了?”蒲公英说:“我迷了路,我要回家。”仙女和气地问:“你的家在哪儿?”蒲公英说:“妈妈告诉我,我的家在世界的东方,那儿有世界最大的海洋,那儿有最高的山,那儿有最大的广场,那儿有最长的城墙。”仙女微笑着说:“我明白了,坐上我的船,我送你回家。”小白兔把短尾巴伸到船外,尾巴越变越长,一直拖到地上,蒲公英沿着兔子尾巴,攀上了月亮船。
月亮船在云海里飘呀飘呀,蒲公英看见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仙女告诉他,那叫太平洋。蒲公英看见了世界上最高的山。仙女告诉他,那是喜马拉雅山。突然,地面上出现了一片光芒。月亮船来到了万里长城上空,
蒲公英激动地喊了起来:“停一停,停一停,这就是我的家,我就住在长城下的一棵小草旁。”蒲公英下了船说:“再见,仙女。”“再见,孩子,记住你的家叫中国……”仙女说着,驾着月亮船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