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案6篇(《天空的密码:看云识天气》)
本文主题为《看云识天气》教案6篇,旨在帮助读者通过观察云朵来预测天气变化。教案内容包括云的分类、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云的颜色与天气的关联等。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读者将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提高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性。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
(3)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5)引导学生课后参加“看云识天气”和搜集整理气象谚语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实录
片断一:课文一段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不看课文认真听,可闭眼想象云的各种姿态。
2、请同学复述一下云的各种姿态。
3、讨论:
师提问:这一段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比喻、排比。
师肯定:对,本段描写了云的千姿万态,主要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我们已经学过,经常用到。这里用比喻把云的姿态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了。
师提问:本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表示省略,是说云的姿态还有许多。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除了课文中的比喻句外,哪位同学能在用比喻句来描绘云的姿态?多说更好。
生1答:早上的彩霞像红色纱巾,像红旗。
生2答:夏天午后的云有时像打铁用的铁砧。
生3答:有的像瀑布一样,还有的像茂盛的树。
……
师肯定:对,他们观察很细致。同学们以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外界事物,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
师提问:第一段省略号前描绘了云的形态,省略号后写了什么?
生答:写了云的变化。
师提问:综上所述,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书上一句话来回答吗?
生(小议后)答:用课文第一句话来概括:“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
师肯定:对。
师提问:说说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答: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这一句话的作用答法不一。)
师总结:“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最后一句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片断二:课文2~6段研读
1、指名学生朗读2~6段课文。
2、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
3、讨论:
师提问:第3段介绍了哪儿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课文第三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最轻盈、最高。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师提问:课文第四、五段文字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这两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3、4、5段快速阅读一下,在书中画出描写以上8种云的比喻句。
生:(读课文画出比喻句)
至此,同学们能否用书上一句话概括看云识天气的一条基本经验?
生答:“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提问:综观2~5段,简要说一说这几段文字的结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法不一)
师总结:第2段是总说,是后3段的“纲”,后3段就遵循这个“纲”来介绍不同姿态的云同天气的关系的。这几段文字先总说后分说,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4、观看多媒体图片:
利用投影仪观看各种形态的云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比书中的描绘,注意区别。
5、继续讨论:
师:上面课文介绍的只是就云的形态方面说的,云的不同还表现在它们有着不同的光彩,识别不同光彩的云,也能帮助我们推测天气。请快速阅读第6段课文,看看介绍了哪些不同光彩的云?
生:(快速阅读第6段)回答:不同光彩的云有晕、华、虹、霞等。
师:请在书中画出这几种云以及它们和天气的关系的文字。
生:在书中画出上述文字。
6、观看云、画、虹、霞图片。
7、观看多媒体科普片《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反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者”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以此为乐。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云,这一事物,天天都在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只就课本来学习,势必会很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云与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完一个片断和课文主体部分后,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或影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下课前5分钟和课后又安排了学生进行“看云识天气”的'实践活动,既积累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和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
淡化文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在这一课教学中,只注重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复习比喻修辞手法。不谈说明特征和说明方法。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重点)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难点)
4、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说明的话题。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云的类型和云的色彩”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描写云和天气的关系(顺序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谚语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或作一些探讨补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yíng):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匀称chèn: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tā;崩裂而倒塌。
(11)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zhào: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作者朱泳燚(yì),当代科普作家。
(二)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三)说明文知识小解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5、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九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摹状貌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浏览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一词,本义指商业人员用来标志商品,招揽顾客的广告牌,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第2段那一句
3.文章依次介绍了那些云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填表)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xx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xx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形态变化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五)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探究质疑:
1.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6.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7.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四.小结: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与天气的有关谚语。(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
(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11)接落日云底红,明天晒死老虾公。
(12)日出日落胭脂红,不雨也会风。
(13)日出烧半边,大小不要六
(14)朝霞暮霞无水煮茶。
(15)乌云遮天黄云现,不过两天雨出现。
(16)日晕雨凄凄,月晕草头飞。
(17)月华出现,两天后雨。
(18)月光生毛,有雨在明朝。
(19)东虹风,西虹雨。
(20)海水翻腾天出虹,狂风暴雨台风临。
(21)断虹早现,风雨即现。
三、完成《导学导练》的练习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 通过课文分析,掌握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3. 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默读课文,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课文分析,掌握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难点 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画面。你知道画面中的故事吗?(草船借箭、借东风)
小说及传说中诸葛亮神乎其神。其实,他通晓天文地理,会依据风云预知天气变化。古人云:“为将不知天文(主要指气象)、地理,乃匹夫之勇”。作为一个有才干的军事家,不仅要谙熟兵法,精通韬略,智勇双全;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地理知识,善于利用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只有如此,才能纵横驰聘,百战百胜。
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诸葛,学一学《看云识天气》。
二、出示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通过课文分析,掌握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3.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
三、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
峰峦 预兆 轻盈 均匀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四、整体感知
1. 从说明对象上划分,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
明确:事理说明文。
2. 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注意两个关键过渡段)
总-分-总
3. 说一说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五、内容分析
1. 结合图片判断是哪一种云,其特点及带来的天气状况是怎样的?
明确:(图片及表格)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最薄;晴朗。
卷积云: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xx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xx米左右;较薄;晴。
2. 研读4、5两段,归纳整理这两段介绍了哪种云?其带来的天气状况怎样?
明确:(多媒体展示图片及表格)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六、写作方法
通过前面的分析,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分类别:
作用: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3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2、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3、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⑴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⑵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看云识天气
二、感知
1、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3、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⑴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⑴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3、合作探究:
⑴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⑵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⑸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⑵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⑷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⑸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四、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当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一)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收集各种看云识天气的资料,以便启发学生有效地阅读和欣赏。
(二)学生做好预习,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与天气的关系,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师预计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目标,以便及时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四)教师确定自学、合作、探究的具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和评价。
二、创境设疑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比如:你观察过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学生看教师制作的多媒体,多媒体投影:天空中不同的云朵,出现不同的天气。点明:云朵与天气有关系。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3、学生自读课文,看看云与天气变化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和不同光彩的云与天气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对课文有了简要的认识后,明确了与教材有关的学习主题后,开始进一步学习课文。
4、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文章的脉络会更加清晰。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学生可用作参考)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1)共有几种类型的云?(2)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3)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与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表格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得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用表格与原文对照,我们就清晰的发现,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
三、导学讲析
教师进一步导学: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除了合理的说明顺序之外,还要有准确、美丽的语言文字将文章表述出来,和说明文独有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我们来看看这篇说明文的生动说明,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1、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并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
四、固本训练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所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比一比,哪一组的思维更敏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三自然段中总结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4)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举一例即可)。
(5)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小结:(1)第一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2)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4)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5)论述有理即可。
五、评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自己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教师明确: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看云识天气,学习到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的方法,还把握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2、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作者大量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31—32 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刘禹锡有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峰峦luán 一霎间shà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头转向yūn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研读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二 )精读,讨论探究:
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其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