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读后感5篇

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精髓和重要内容,读后感应结合书中的情节,同时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感悟,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文城》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城》读后感5篇

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精髓和重要内容,读后感应结合书中的情节,同时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感悟,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文城》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城》读后感篇1

结束公考面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面试结果的不理想影响了我的心情和判断,整本书几乎是在我“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下读完的。

书分为两个部分,和,前半部分的故事从林祥福遇到小美开始,在经历了小美两次离开后,他带着女儿踏上了寻找小美的旅程,目的地是文城,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经过长途跋涉,他确定文城并不存在,所以在溪镇定居,这是最接近小美和阿强描述的地方。在溪镇他遇到了陈永良夫妇、商会会长顾益民,在和陈永良夫妇的守望相助下养大女儿林百家,最终在为顾益民送“赎金”的过程中死在土匪的刀下。后半部分从小美的角度讲述她离开的真相和结局。无论是林祥福和小美,还是阿强和他的父母,我不止一次发出疑问,如果他/她不这么选择会怎样?比如林祥福没有被媒婆的想法左右,选择富家千金刘小姐,他会不会安稳一生?又或者他没有带着女儿去寻找小美,是不是不会客死异乡?再比如小美如果毅然选择林祥福,舍弃阿强,她是不是就能过上理想的幸福生活?甚至倘若阿强的母亲没有因为一时赌气逼迫阿强休妻,是不是他们一家人也不会悲惨收场?书的腰封上写“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我无法判断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更好,但对他们当下的选择痛心疾首。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余华老师的精心设计,但真心觉得很妙。最开始小美看到林祥福的财产,我心里的设想是她大概会全部拿走,让林祥福一无所有。结果她只拿走了一部分金条和小黄鱼,地契房契一概没动。我立刻觉得人生可能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后来北洋军抵达溪镇,顾益民提议盛情款待,或许还能求得一线生机。我当时内心觉得他好可笑,怎么可以如此天真。没想到真的跟他预期的一样,北洋军在他的“识时务”下也对溪镇人民礼遇有加,没有烧杀抢夺。看到这,我又马上觉得人生或许真的可以“天真”一些。直到土匪张一斧洗劫无数村庄,手段残忍,毫无人性,我突然开始反省自己,前面的情节我之所以觉得“没那么糟糕”,是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坏人的慈悲”?

书中的战争和杀戮让我觉得悲凉,这并不是国破家亡的抗战时期,他们面对的不是外敌入侵,而是“自己人对自己人”的虐杀和掠夺。根据书中描写,鸦片已经进入国内,本该团结一心、共御外敌,却偏偏对同胞下手。可转念一想,古往今来,有多少的战争和杀戮皆是如此?继而感觉更加悲凉。

书中陈永良夫妇和田家兄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李美莲喂养林百家,让儿子陈耀武追赶土匪替换林百家,陈永良救出顾益民,后来为林祥福报仇,田家兄弟为林祥福看守老宅、种植田地,最后接林祥福“回家”……不可否认,人都是向往光明的,尽管好人的设定单一,但我仍然为他们而感动。相对于陈永良夫妇的有情有义、田家兄弟的信守承诺忠心护主,商会会长顾益民、阿强和阿强母亲,则很难单纯用好和坏来定义。顾益民真心为溪镇人民着想,资助陈永良报仇,厚葬小美和阿强,但他领导兵团以后的招摇过市又让我觉得他不分轻重缓急;阿强带着小美私奔,后对林祥福谎称小美是妹妹,暗示小美留在林祥福身边获取钱财,可是当她得知小美怀有林祥福的孩子要回去生产时,又支持小美的决定;阿强母亲对小美近乎苛刻,用自己的标准扼杀掉小美的本真性格,逼迫儿子休妻,却一直保留送给小美的.银簪,又在死前执意把账本交给小美。可以说他们身上有着那个时代小人物的善良、胆小、虚荣和执拗,不那么可爱,却又无比真实。至于林祥福和小美,无论是林祥福因为媒婆的暗示放弃刘家小姐,还是他执意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寻找小美,又或者是仓促下给林百家定亲,就连最后替顾益民送“赎金”,都让我觉得他空有一腔热血。他的执着和善良并没有为家人和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甚至在无形中制造了困难。小美则是让我“怒其不幸,哀其不争”。她被迫成为童养媳,却因为心疼接济弟弟而被休弃回家,可面对父兄的指责和疏远,并没有将实际原因说出来,甘愿忍受家人的嫌弃。而她对阿强的感情,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愚昧”的程度,像一个提线木偶。我不知道她究竟对阿强感情更深一些,还是对林祥福感情更深一些,或许在阿强母亲近乎苛刻的管束下,扼杀掉的不仅是她的天真性情,还有对人的感情。就算她对阿强不离不弃,对林祥福和女儿充满愧疚,她也是麻木的。

故事从林祥福寻找文城开始,可直到林祥福死去,他仍然没有找到文城。但是他真的没有找到吗?在我看来,文城就像乌托邦,是属于每个人心里的一片净土,一方向往之地。书中的每个人都找到过自己的“文城”。陈永良一家的“文城”是家人生活在一起,吃饱穿暖,平安喜乐;阿强的“文城”是和小美在上海的日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顾益民的“文城”是溪镇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林祥福的“文城”是和小美生活过的岁月,以及带着林百家和陈永良一家守望相助的日子;而小美的“文城”是林祥福和女儿,无论人在哪里,有林祥福和女儿的地方就是家。

如果说我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大概就是我觉得它“没写完”。对于林百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以后”。她知道父亲去世会不会不顾劝阻返回溪镇或家乡?顾同年被抓走,她和顾同年的婚约会不会取消?她和陈耀武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吗?作者欠我们一个交代。

虽然这本书的故事没有《活着》震撼,没有《在细雨中呼喊》绝望,也没有《第七天》怪诞,但你仍然可以相信余华。

《文城》读后感篇2

读完《文城》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林祥福一直在寻找文城。而是另一人对文城的说法。阿强对小美说,“他(林祥福)越走越远去寻找文城了。”阿强说到文城,小美不由再问,“文城在哪里?”阿强说,“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对话时,并无觉出它有特别之处。但当我再次回味这段对话时,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之意。在这暌违的八年里,他似乎也在寻找着一个叫“文城”的地方。

“文城”是什么?在我读到最后,才恍然般的明白一它不应是一座城的名字,而是一个人活着的信仰和追求。

这像是一部未完待续的作品。不得不说,作者这一次算是真正地彻底地放开了。他敢于让读者去想象,敢于直面不同的声音,敢于承担一切的风险。又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他又一次的全新尝试。比如,他描写村民拼杀土匪时的一个场景,他就写道“有一个土匪被剪刀活活剪死。”这句话初读不觉得有什么,当你再读时,你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且不说这种杀法有没有可能,但就在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场面里,你手拿着剪刀是去剪敌人还是去捅敌人?以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来看,必然是“捅”来的更直接也更有力道。但作者却认为“剪”比用“捅”更好。在这万分紧张的情况下,作者给我们来了一个“慢动作”。由此可见,作者写作之用心可见一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经过反复思考琢磨后才输出的。

但如果说,只认为这是一部未完待续的篇章,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我觉得它未完待续的同时,我又觉得它是完整无缺的。因为它的名字叫“文城”,而作者也通过了“补”的方式,向我们完整地呈现了小美和阿强的故事,以及“文城”的由来。读过全篇,你会发现当初的那滴“墨”已经耗干,它不再蔓延。只当你俯瞰这幅“墨”时,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竟然看明白了很多。

“文城”是一座永远伫立在心中的城;因为有爱和念想,所以它不是空的,更不是虚的。记得,我曾读过史铁生写的《命若琴弦》。当年不觉有何感触。直到我读了《文城》,才真的明白过来,人活着有时仅仅是因为“信念”、要么是对生的信念,要么是对一个人的信念,再要么是对一件事的信念。心中的信念没了,期盼没了,活着就是无望的,虚无的,不可接受的。我想,这大概就是生而为人的又一重意义吧。

《文城》读后感篇3

春节之后,就陆陆续续有人问我看过余华新作《文城》没有?当我说准备读一下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时,更多人向我推荐《文城》。于是,昨天中午我在网上下单买了一本,黄昏的时候快递就已经送到,晚上就开启了我的文城之旅。

我相信喜欢看《文城》的读者,会远远多于喜欢看《克拉拉与太阳》的书迷。同样是讲述民国的故事,《文城》让我莫名地想起徐浩峰和他笔下反复描摹的民国武术家世界。徐浩峰想要写那些消逝在时光里的武师,和一并消逝掉的“规矩”,也就是他们所坚持的人生态度。《文城》同样写的是民国时期的乡土人物,着力渲染的是他们所坚持的“义”。义,需要在非常时刻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文城》近乎于一个传奇故事,余华又没有在写法上炫技,所以喜欢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少,人们永远都喜欢听故事。

义的另外一面是情,并不是相对相反,而是彼此成就。《文城》的故事是以情开始,如果故事不是发生在中国北方的农村,那么你多半能看出这句话: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是想娶一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主人公林祥福带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女婴,背着全副家当,一路风尘仆仆从黄河北岸来到江南,只是为了来找寻他失踪的太太。他唯一的线索是知道太太的家乡在文城,那里出门都要乘船;他唯一的依仗是他爱着他的太太,他相信曾经的一纸婚书。这是人们喜欢的故事,传奇都这样开始,寻常人做出了非常之事。

余华依然是很好的作家,人们反复这样称赞。对于这个结论我没有任何异议,但对于他们称赞的理由,我却有些怀疑。我不喜欢《兄弟》,当年买了一本上册之后,就没有买下册;我也不喜欢《第七天》,认为那是一本糟糕的作品。即便我不喜欢,我也得承认余华做出的尝试,他想用实验性的写法,他想要批判社会现实,无非是做得不好而已。《文城》里没有这些东西,于是小说变得非常容易读,我怀疑人们的赞美只是因为这一点,感谢大师没有让自己费力气。换个角度想,人们不喜欢写作上的尝试,也容易因为批判社会现实而感到不安。《文城》是安全的,余华给出了安全绳,可以稳稳当当从头看到尾。

我把《文城》视为一本幻想小说。一方面是因为余华的文笔,他成功地让全书拥有了独特的质感,清冷、幽微、迷茫,足以和其他民国故事区分开来,那是余华自己的江南小镇,余华自己的民国人物,自始至终都让人感到一层微凉;另一方面是因为余华把一切都简化了,除了土匪和北洋军,所有人都是好人,都相亲相爱,都守诺重信,不会因为土地或者经营而产生任何矛盾,安安静静地成为主人公的背景板。中间或许有一些细微的羁绊,改变了人物命运的走向,但那也不过是为了把主人公推向命运的砧板,这样他才能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义而肉身成道。

所以,我不认为《文城》可以进入余华最好的那批作品之列,也许可以成为余华最好读的作品之首。有人说《文城》是一部“爽文”,这是用网络小说来做比,认为它和那些主人公杀伐果决,步步登天的网络小说一样,都是为了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爽感”。原因很可能就是这种幻想小说的写法,主人公无论在黄河以北还是长江以南,都可以轻易置办下一份惊人的家业,然后等待着命运降临古怪的灾祸。只要他想成就,他就必然得到,就像是他要找寻的文城,在地图上并不存在,但是他还是最终抵达。他要找寻的太太,虽然两次离开,他还是最终相遇。因为作者对故事的控制力如此之强,对人物命运的控制力如此之强,最后读者可能会发现,人物都不大需要性格了,他们只需要执行小说里安排好的命运就行。

至于说文城这个概念,在小说里也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一个男人,找寻他永远找不到的一个城市,其实和这本小说关系并不大。如果看过这本书就知道,关于这点找寻的意义在小说正文里几乎是不存在的。反而是靠《文城》后面四分之一的《补》,才多少有了点感觉,在找不到的城市里其实和找不见的女子重逢,但是当事人并不知道。如果让我来评判的话,《文城》(补)写得最好,其次是《文城》的上半部,最次是《文城》的下半部。《文城》到了中部之后,失去了前半部的圆润与流畅,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独立的故事。

或者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文城》的上半部做得足够好,那么其实不需要《文城》(补)来做个交代,也不需要下半部引入土匪和子女婚事来把主人公送上祭坛。命运无来由地给主人公送来一位妻子,又无来由地让她消失,他从黄河北岸找到江南小镇,无来由地在那里停留下来,最后无来由地死去,其实这样也就够了。现在的写法,反而像是为了让读者看得懂,又额外添加了许多内容和波折。青烟一样的命运,青烟一样命运的给与和夺去,以及青烟一样命运里的永远看不清,这才是文城存在的必要吧?

《文城》读后感篇4

很奇怪,余华在我印象里,似乎一直是个稍显颓废的中年男人。其实他今年61岁了。

他的新作《文城》,这几天非常热闹。我去附近书城,紫色封面的《文城》满坑满谷,摆在最醒目的位置。

当然是要看的。但我看完之后有点恍惚,觉得这个作者可以是余华,又似乎不是余华。

也许作品的风格也像人一样,会在气血、精神、力度还有心态上,发生改变。

前段时间读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虽是短篇小说集,但看的过程就很笃定——这就是莫言。尤其是现场听过他演讲说话之后,会觉得书里那种宾白短句、刀削斧斫、民间幽默,是他是他就是他……

不是说《文城》不好,只是,如果告诉我说,这个作者是江南三部曲、望春风的格非,或者是爱写南京、擅写民国的葛亮,我也会短时间混淆。

当然,只是短时间。

余华的某些锋利和貌似无情的“狠劲”,在书里一定会出现。

?文城》是一个民间传奇故事,时间在兵荒马乱的民国初期,地点主要在一个叫做“溪镇”的南方村庄。

主角林祥福,抱着女儿从北方跋涉至此,他在一场龙卷风中路过溪镇,又在一场暴雪之后留在溪镇。他要找寻一个叫“小美”的女人,他的妻子,他女儿的母亲,她离家出走了两次,第二次失踪之后,林祥福根据记忆中妻子的南方口音,一路来到溪镇。

这个寻妻的缘由,是个引子,也就此停止。

更加温情和残酷的故事,才算正式开始。

林祥福在溪镇遇到情同手足的知己,彼此托付儿女和身家性命,遇到颇有乡绅风度的商会会长,遇到溃败流窜的北洋军,遇到真正心狠手辣、屠村杀人的土匪,遇到各种残暴,也遇到各种淸刚侠义之人——他溪镇的朋友,他北方家乡的管家,实际上也包括他的妻子,失踪的小美。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讲“情义”的传奇小说,故事里无论是主角之间,还是更多普通人之间,都表现出一种纯粹的、令人感佩的神话般善意——连十几岁的孩子都是,陈耀武在母亲的忍痛催促下,自己追上土匪,机智地换回林祥福的女儿林百家。

耀武被割了耳朵,但被另一个叫做“和尚”的土匪所救。

从这里开始,那个擅长以“无情、白描”写暴力的余华,开始出现。

土匪头子张一斧,是全书里令人胆丧的人物。书里其他人物的“情义”有多朴素挚诚,张一斧的残暴和屠杀就有多细致和恐怖。

余华不余遗力,描写了很多暴力场景,和他以前一样——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在一个短篇里,写一个大人如何置一个孩子于死地。读者看了,不仅是心理上,甚至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

莫言的《檀香刑》,也曾详细描写一种刑法的残酷和窒息。我在夏天读的这本书,看得脊背一阵阵发凉。

然而严肃文学中的暴力描写,是毫无意义吗?是作者的噱头或“隐疾”吗?是完全不必要吗?

正好相反。

在严肃文学中,这是一种摇醒人们眼睛,唤醒人们良知,要求人们记忆的手段。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纯文学中有节制的、客观呈现的暴力,实际暗含一种记录和谴责,它是让人们睁开眼睛看看,人这个物种,会做出什么事情让你感到战栗可怕,进而产生畏惧警惕,“丧钟长鸣”。

因为,历史和现实永远比文学真实和恐怖。

无论东方西方,人们都是一路踏着战争和暴力走过来,且现在依然阴魂不散。电影艺术同理,包括《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1917》等经典战争场面,也是一种“恐怖心理”的打捞和警示。

所以,风格变得有些枝叶繁茂的余华,在《文城》里制造了两种对比,截然分明。

一种是,人们之间的纯良、情义与无畏,与土匪毫无人性的残暴的对比。

一种是,动荡社会的不安与恐怖,与世事和命运烟雾般飘渺的对比。

余华的成名作,是非常年轻时的一个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在这个先锋怪诞又意味无限的短篇里,18岁的“我”要远行却不知方向,遭遇人世击打和薄凉。61岁的余华,显然温和了许多。虽然故事仍不失残酷,但《文城》的“补”这一部分,让命运的迷雾更加凄清和柔美。林祥福和小美,实际上在溪镇相遇了——虽然林祥福并不知道。

直到最后,他的灵柩在返回北方故乡时,短暂地停留在小美的墓碑前。

最后的写法也很美,作者仿佛停留在了溪镇西山这个隐蔽之处,不再跟随主角,而是看着护送灵柩的人们离去,听着他们的交谈声越来越远,直至消失。

《文城》读后感篇5

看完余华最新小说《文城》,对乡绅阶层印象非常深刻。小说中顾益民、林祥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乡绅,这是一个在传统乡土社会备受尊敬的阶层。根据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中国绅士》阐述,这个阶层以地主、读书人、商人、大手工业者为主,家底一般比较殷实,有较强经济实力,因此,在民众心中,他们是“有钱人”。而在统治者眼中,他们还是“帝国基层(中介)代理人”。在传统社会,考虑统治成本,即便再强大的皇权,其触角也顶多通过官员,延伸到县一级,因此,自古有“皇权不下县”一说。至于更基层的地方,一般采用自治的方式,由乡绅代为组织管理,或者充当官员与民众之间的“缓冲中介”。所以乡绅也备受统治者优待,也有比较强大的政治实力。由此,乡绅阶层成为了传统乡土社会的基层秩序维护者,也是传统道德的捍卫者。

在小说《文城》,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乡绅阶层的作用:发生饥荒时,收容田氏父子六人的,是作为地主乡绅的林祥福他爹;发生风灾雪灾后,在地方组织赈灾的,是作为商会会长乡绅的顾益民;北洋败兵过境时,顾益民、林祥福等筹款筹粮,“礼送出境”,确保溪镇没有被抢掠一空;土匪危害地方时,顾益民积极组织民团,保境安民,基本上确保了溪镇的稳定……可以说,乡绅在维护地方秩序方面,确实是费心费力。在此过程中,他们在地方上也获得了崇高声誉。其言行品德,也得到了众人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小说《文城》的那个时代,也就是清末民初,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乡绅阶层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冲击。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原本的老式教育渠道,正式作古。然而,新式教育又还没有完全确立,因此,乡绅们的下一代,遭遇了非常尴尬的“青黄不接”,其受教育质量大幅跳水,于是便出现了大批量的“顽劣之徒”。小说中,顾家的四个儿子,便是集中代表。先是顾同年变成了“混世小魔王”,接着又带坏了三个弟弟。可以说,这四个儿子,已经变成了不肖子孙,也完全辱没了顾家门庭。即便不遭遇其他变故,顾家的衰败,也会因为这四个儿子的不成器,而变得不可避免。

如果说教育方面的变化冲击,还只是一条支线,那政治方面的冲击,就是《文城》中的主线了。

原先,传统社会因为有“皇权—乡绅—民众”这样的三角关系,基层秩序是比较稳定的。然而,随着清政府的崩溃,皇权没了,在小说《文城》中,我们看到偌大的溪镇,一个有数千人生活的水上枢纽,居然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不管是遇到风灾、冰灾还是匪患,完全靠乡绅顾益民等维持。这便是皇权消失后新的政权又没建立带来的治理真空状况。这种治理真空状况,相比原先的传统三角缺了一角,变得极不稳定。于是,以军阀、土匪为代表的各方势力粉墨登场,开始介入地方,试图重构新的秩序,弥补缺失的一角,由此跟乡绅阶层产生了直接接触和冲突。

一开始,乡绅阶层是抱着“合作”的态度,试图以一定的代价,维持地方的稳定。在他们看来,给军阀交军费、给土匪交绑费其实跟给皇帝纳粮并无本质不同,都是维持地方秩序的成本。所以在小说中,顾益民愿意花钱招待北洋败兵,客客气气“礼送”出境;同时,对于土匪的“绑票”,顾益民、林祥福都愿意破财消灾,用钱赎人。随着匪患日益加剧,顾益民组织起了民团,但民团也只是用来守卫溪镇,并没有主动进攻土匪。然而,随着土匪进攻溪镇,试图夺取这个地方,这一切都变了。

土匪的“绑票”,要花钱赎人。花多了,确实会让乡绅蒙受经济损失,但这都只能算“伤枝”。然而,土匪如果霸占溪镇,那对于乡绅来说,必然会“伤根”。因为,溪镇是顾益民等乡绅的基本盘,其祖坟在此,家产和家人也在此,因此他们一直在苦心维护。土匪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他们对地方破坏性极大,却几乎没有建设性行为,因此,一旦容忍其进城,溪镇必然惨遭荼毒,而拥有大量家产的乡绅也会首当其冲。由此,乡绅必然会坚守溪镇,誓死一战。因此,在小说中,溪镇攻防战尤为惨烈,民团全部英勇战死,而土匪最终也狼狈溃逃。

此后,双方结下了血海深仇。土匪镇定思痛,视乡绅为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经过一番谋略,土匪头子张一斧绑架了乡绅首领顾益民。随后,对其肆意凌虐,通过“压杠子”、“划鲫鱼”、“摇电话”等酷刑,折磨其身体,羞辱其人格。而前去“赎人”的乡绅林祥福,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所以,他提前交代好后事,然后才去见张一斧。显然,张一斧也没有放过这两个人的打算。因此,他故意激怒林祥福,然后痛下杀手。只是,他没有料到顾益民竟然逃脱了。为了泄恨,张一斧血洗了齐家村。而随着林祥福被杀,顾益民被辱,溪镇的乡绅势力一蹶不振。虽然,以陈永良为代表的新乡绅势力组织了最后一次决战,打垮了张一斧的土匪队伍,但乡绅势力之衰退,已经是大势所趋,无可挽回了。

这也是小说结尾部分,劫后余生的顾益民,要拖着残躯,在林祥福灵柩回家时一路相送的原因。他之所以执意这么做,其实不仅仅是感念林祥福之恩德,也是物伤其类,缅怀和感伤乡绅势力的消亡。林祥福死了,他已经垮了,而军阀依然在混战,土匪也继续在横行。溪镇已经不安全了。这也是他不敢从上海接林百家回来见父亲林祥福最后一面的原因。因为,作为溪镇乡绅的首领,他已经无法确保林百家回来后的人身安全。

在小说结尾,余华用简洁的笔调,描绘了溪镇周边的萧瑟和破败。“道路旁曾经富有的村庄如今萧条凋敝,田地里没有劳作的人,远远看见的是一些老弱的身影””曾经是稻谷、棉花、油菜花茂盛生长的田地,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曾经是清澈见底的河水,如今浑浊之后散发阵阵腥臭”。这种描写,既是溪镇破败的真实写照,也是乡绅落幕的悲痛挽歌。

★其他类似内容

18百字读后感5篇

8百字读后感5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读后感的语言应当简练、清晰,避免冗长和拖沓,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精心...

查看剩余 78% 8百字读后感5篇

2《子夜》读后感5篇

《子夜》读后感5篇

《子夜》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五篇作品。这些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

查看剩余 88% 《子夜》读后感5篇

3《霍金传》的读后感最新5篇

《霍金传》的读后感最新5篇

《霍金传》是一部描写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传记的著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霍金传》的读后感最新5篇,带...

查看剩余 87% 《霍金传》的读后感最新5篇

4关于爱心读后感5篇

关于爱心读后感5篇

读后感写得好可以吸引更多读者阅读相关书籍,在写读后感时,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和讨论,下面是18范...

查看剩余 88% 关于爱心读后感5篇

5《飞天》读后感5篇

《飞天》读后感5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锻炼写作技巧,精彩的读后感,让读者对书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有更深入的理...

查看剩余 71% 《飞天》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