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优秀教案5篇

教案不仅是课堂的布局,也是教师培养教学能力的工具,为了更好地教授知识,教师应认真准备详细的教案,规划好每节课,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沉与浮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沉与浮优秀教案5篇

教案不仅是课堂的布局,也是教师培养教学能力的工具,为了更好地教授知识,教师应认真准备详细的教案,规划好每节课,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沉与浮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1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 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学习简单的记录。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用途。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事先学习观察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观察蚯蚓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动物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教师在白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它像蛇,但没有眼睛;它像毛毛虫,但没有脚。)

二、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蚯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观察桌上的蚯蚓你能来说说它长的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把观察蚯蚓的样子请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好吗?

1、每组记录(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3、将幼儿记录的表格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幼儿。

4、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师:那蚯蚓生活在哪里呢?(泥土里)它吃什么呢?看让我们来看一看蚯蚓是怎样在泥土里生活的。看ppt(图一),让幼儿讲述。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松土)蚯蚓有用吗?观察ppt(图二)

(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小结蚯蚓的用处。

四、拓展知识经验。

1、什么时候会出现许多蚯蚓呢?(下雨过后)。为什么下雨天会有这么多蚯蚓。观察ppt(图三)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2、激发幼儿扮演小蚯蚓的兴趣,模仿蚯蚓爬以及松土的游戏!

【活动延伸】

带着工具到户外去挖蚯蚓。

最后让幼儿看着大哥哥姐姐手拿小工具外出挖蚯蚓的情景图,再次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今天的科学活动中我的教学挂图一出示出来,孩子们就开始大声嚷嚷起来:“蛇!快来看呀!好大的蛇啊!”“不对,是蚯蚓呢!”“是蚯蚓,蚯蚓比蛇小好多的。”……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挺多的。这个活动不仅使孩子们观察到了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使他们掌握了蚯蚓的作用,还知道了蚯蚓的一个神奇的本领。

相信孩子们对蚯蚓还只是表面上的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所以今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去找一找蚯蚓,在做进一步的观察,并要求他们亲自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蚯蚓的再生本领,希望能得到家长们的配合。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学习《日月潭的传说》,培养学生追求光明的勇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3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词语库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传说故事。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明白道理,体会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片、生字词卡或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出外旅游好处多多,可以锻炼身体,增长见识。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来个“秀才不出门,照样游天下”。老师带你们去日月潭看看。

二、出示课件,介绍日月潭。

配乐展示日月潭美丽的景色,相机介绍:湖中的光华岛把湖分成了两部分,北部像太阳,南部像上弦月,所以叫日月潭。

三、学习课文。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为了找回太阳和月亮,大尖和水社做了哪些努力?

(3)结果怎样?

(4)你从这个传说中明白了什么?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3.遇到生字新词,先自己拼读识记,有难度的同桌相互交流或标记疑难,以便求教。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

(1)学习3个会认字。

社,示字旁,注意与“衤”区别。

顿,组词“顿时”,形容时间短。

斧,形声字,上声下形。

(2)学写6个字:摇、顿、恶、阿、斧、剪。

2.学习1至4自然段,解决自学提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3.指名朗读1至4自然段。了解故事起因:太阳月亮不见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没有了太阳和月亮,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个什么样?

五、存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太阳月亮到底去了哪里?

2.如果我们发现太阳月亮不见了会怎么做?

六、作业。

朗读课文,继续思考自学提示。上网或是从课外书报上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日月潭的传说》。

二、回顾旧知。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学生带感情齐读课文1至4自然段。

过渡:我们知道,世界不能没有光明,人类不能没有太阳和月亮。勇敢的.孩子们,我们跟随大尖和水社一起去寻找丢失的太阳和月亮吧。

三、按自学提示继续学习课文。

1.小黑板出示:

(1)为了找回太阳和月亮,大尖和水社做了哪些努力?

(2)结果怎样?

2.师生交流自学所得(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加以发挥):

首先,他们点起火把,翻山越岭,历尽艰险,来到一座大山前;然后,他们一口气跑到阿里山,挖出山底下的金斧子,金剪子,又回到水潭边;接下来,大尖用金斧子劈开公龙的脑袋,水社用金剪子剪下母龙的脑袋,让太阳和月亮从它们口中滚出来;最后,大尖拔了棵棕榈树把太阳顶上了天,水社拔了棵棕榈树把月亮也顶上了天。

3.在学生的朗读中相机进行字词教学:重点指导读音:棕榈树;理解并示范动作:抛。

4.品读重点段落或词句,体会情感。同时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删去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句子内容就很空洞,读起来就不生动、不具体,没有生气。(投影片出示。)

①大尖把太阳抛向空中,又把太阳顶上了天。水社把月亮往天上一抛,也把月亮送上了天。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水潭叫日月潭了。

②大尖抱起太阳,抛向空中,又拔起一棵棕榈树,把太阳顶上了天。水社抱起月亮,往天上一抛,也拔起一棵棕榈树,把月亮顶上了天。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大水潭叫日月潭了。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这个传说说给别人听。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4

12、木兰从军

二、教学第二题

识字 7

一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爱迪生的妈妈怎么了?

3师简介“畸形阑尾炎”的医学知识。

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不做手术会怎么样?

5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看谁读得好。

二(2~5)

1师引读,可是那时——,医生——。

2医生“犹豫”了,什么是犹豫?他会想些什么?

3手术不能马上进行,小爱迪和爸爸多着急啊。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4指名读第3~4句

5想象:爸爸和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么样?

6突然之间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8全班交流

9开始,医生不明白,还不住地摇头说——,而后来,手术台前一片光明。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使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他高兴地说——

10 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11然而,爱迪生并未满足,而是拉着***手,一本正经地说——,后来爱迪生真的——

12大家注意到没有,爱迪生的这句话中有两个太阳,它们有什么不同?

13爱迪生为什么会说将来一定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14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这里的真的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15同学们思考一下,爱迪生怎么会发明电灯的呢?

16指导朗读

三 总结全文

1指导复述课文

2在爱迪生的`一生中约有两千项发明,被人们称之为“发明之王”。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3课后去找一找有关的书籍,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15 晚上的“太阳”(电灯)

爱迪生 十万火急

(“发明之王”) 集中生智

化险为夷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__=202__=20×2

3__3__÷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__=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__=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__÷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__,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__=7.2方程两边应同时

__÷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__÷850+__-40

__÷9×9__-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__+0.7=14★0.9__=2.45★76+__=91

__÷9=90★__-54=18★2.1__=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__=202__=20×240__=960

3__3__÷3=60÷3解:40__÷40=960÷40

__=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__=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__=40是原方程的解。

★其他类似内容

1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优质6篇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优质6篇

在教案中,教师要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以便跟踪和评估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进展,教案中的资源整合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提...

查看剩余 73%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优质6篇

2幼儿园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优质6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优质6篇

教案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必需认真对待,教案中的资源整合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体验,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

查看剩余 81% 幼儿园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优质6篇

3有趣的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推荐7篇

有趣的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推荐7篇

在教案中,教师应明确每个环节的学习成果与预期效果,通过教案的实施,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辅导,18范...

查看剩余 85% 有趣的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推荐7篇

4幼儿园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8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8篇

教案中的资源整合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体验,教案中的评估方式应多样化,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以...

查看剩余 75% 幼儿园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8篇

5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精选8篇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精选8篇

教案中的资源整合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体验,为了显示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素养,一定要认真准...

查看剩余 76%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