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优质6篇(《月光曲》教案:6篇优质指南)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6篇优质的《月光曲》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首经典音乐作品。这些教案内容丰富,包括音乐欣赏、乐理知识、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月光曲》的美妙之处。无论您是音乐教师还是学生,相信这些教案都能为您带来启发和帮助。
《月光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穷姑娘弹琴。从第九小节中感受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月光曲曲子旋律的变化。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月光曲》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对,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还可以说《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2、关于贝多芬,你了解多少?结合资料袋。
贝多非有句名言:我的音乐只为穷人而做,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去走进《月光曲》,触摸一个美丽的传说,去感受贝多芬的这句话。
二、初读课文
1、生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说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测生字词。
3、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4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三、扣住主问题,感悟品读。
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的心呢?请同学默读课文,画出来,选择有感触的地方写写批注。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哪句话?
3、她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那她为什么又这样说呢?
4、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你也一定被触动了,请你来读读。读出你内心的情感来。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让我们来分教色读读对话。
语段二: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读到现在,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不马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暂时放一放。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让学生回答:出于礼貌,尊重别人。
2、重点解决:盲姑娘怎么第一次就听出了这是贝多芬?贝多芬为什么要给他再弹一首曲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篇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来理解他们的知音之见。
感情朗读。
朗读对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请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二、感受乐曲的美妙,分清联想与现实
1、初读第九段,想象画面
2、简单概括,分清层次
(1)试用一句话或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这幅画面的内容。
(2)这个画面是由几个不同的情景组成的呢?
(3)学生划分,概括,交流,教师导读,出示该段文字,每个情景用不同颜色标明。展示相应情景图片,理解“微波粼粼”“一缕”“波涛汹涌”等词语,整理板书。(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展示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3、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1)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
(2)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3)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
4、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皮鞋匠的联想?哪些是盲姑娘的联想?请用“___________”勾出来。
(3)什么叫联想?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4)为什么听到琴声就会联想到月光下大海的变化呢?猜想一下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描绘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板书:轻柔舒缓;欢快流畅;激烈雄壮)
5、总结,领悟,弄清联想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把板书连起来说一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和兄妹俩的联想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欣赏《月光曲》,放飞想象的翅膀
(1)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乐曲优美的旋律与节奏,想不想亲耳听听?轻轻地闭上眼睛,请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播放《月光曲》片段)
(2)听了音乐,请学生谈感受。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咱们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7、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8、改变原文与之对照,体会联想的作用
(1)咱们把原文改一改,不用联想的方法,来对比一下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屏幕出示文字: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听到乐曲的旋律先很轻柔、舒缓;接着欢快、流畅起来;到了最后越来越激烈、雄壮。盲姑娘也听得入了神。)
(2)这说明使用联想,往往能使事物表现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动人!这种联想手法的运用,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优美的琵琶声一样,他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9、学习联想手法,语言准确表达
(1)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地展开合理的联想,试用一两句话来表述你所想到的。(分别出示三张图片:露珠图、长城图、水边柳丝图)
(2)简单总结:比喻、拟人手法就是典型的联想方式。试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三、巧设疑问,总结全文
1、贝多芬这首如此美妙的曲子是他原先就写好了曲谱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习第10小节
3、总结,读名言
《月光曲》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
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四、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语文天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月光曲》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九个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四、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默默欣赏(放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空间的艺术。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生回答)是啊,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有一位作曲家关心民众生活,感受人间疾苦,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他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名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到同学们轻轻地放下课本,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大家了,我们来读一读吧。
莱茵河 、入场券 、微波粼粼 、恬静、波涛汹涌、琴键、陶醉、幽静 、纯熟、断断续续
3.谁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1.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月光曲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
抓住幽静一词,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想象画面。
2.在这样幽静的夜晚,正是这断断续续的琴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走进茅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茅屋里的三次对话,用横线画出来。
(1)第一次对话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盲兄妹俩)从第一次对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我读懂了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2)你的理解很深刻,走进了盲姑娘的内心。
预设二:从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读懂了哥哥因为不能让妹妹去听音乐会而感到内疚。
(3)你真是个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孩子。
预设三: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读懂了盲姑娘的善良。
(4)你的理解能力可真强,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小结:兄妹俩的对话触动了贝多芬的内心,贝多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毫不犹豫地走进茅屋。
3.分组读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4.贝多坐在钢琴面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激动地说(生读盲姑娘的话)
小结:当盲姑娘感觉到是在听贝多芬本人弹奏的时候,贝多芬也如获知音,知音难遇,所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只问盲姑娘(读句子)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1.贝多芬不忍离去,他愿意为知音再谈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时候,贝多芬按起了琴键,你听!(播放音乐)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齐读第九自然段)
3.如果你是皮鞋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他仿佛看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4.你找得真准确,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刚刚升起时候的画面。
预设二:他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5.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穿过微云的画面。
预设三:他看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6.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7.如果你是盲姑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8.此时,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也浮现出皮鞋匠看到的三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看到这三幅画面,皮鞋匠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10.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老师分别节选了三个部分,请你们听一听,那一段音乐配那一段文字更合适?在朗读的时候该怎样读。
预设一:第一段音乐节奏缓慢,仿佛月亮刚刚升起来,我觉得第一段音乐配第一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语速要慢一点(请生试着读一读)
预设二:第二段音乐比较轻快,仿佛看到月亮越升越高的画面,我觉得配第二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加快(请生读一读)
预设三:第三段音乐比较激昂,节奏较快,配第三段文字比较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更快,读出激动的感觉(请生试着读一读)
10.黑板上呈现的三个画面有一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画面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不是)他是在音乐声中想象出来的。根据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皮鞋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到了大海。
总结: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关联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把他们记录下来。
11.欣赏音乐,想象画面,并把画面记录下来。
五、作业布置
选一首喜欢的歌曲,想象歌曲描绘的画面,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教案篇4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女孩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女孩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女孩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女孩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女孩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女孩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女孩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女孩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女孩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女孩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女孩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女孩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女孩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女孩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女孩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史妹对话————进屋演奏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音乐家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音乐家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音乐家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音乐家贝多芬呢?
(9)这时音乐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音乐家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音乐家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音乐家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配乐故事。
(同学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月光曲
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引导同学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同学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⑴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考虑问题。
⑵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身解决。
⑶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同学读课文并考虑问题
6、同学课堂汇报交流,并自身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
1、教师置疑:
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同学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同学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同学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同学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同学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同学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
1、同学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3、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