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7篇
观后感的表达使我们对影片的情感基调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写观后感让我们在影片中找到与自身经历的共鸣与联系,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观后感的表达使我们对影片的情感基调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写观后感让我们在影片中找到与自身经历的共鸣与联系,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篇1
韩国电影《寄生虫》的情节比较离奇而且惊悚。
长期居住在地下室的金基泽和他的老婆儿子女儿一家人,全部失业在家,靠糊一些快餐店的纸盒子维持生计,但就是这种活计都做得勉勉强强不能达到验收标准。兄妹俩蹭着别人家的wifi,在时断时续的手机网络上查询是否有应聘的通知消息。好运似乎突然降临到儿子基宇的头上,他的朋友介绍他去一个富裕的社长家做家教。他把自己伪装成海归博得了社长太太的信任,却偷着和社长的女儿谈起了恋爱,紧接着又编造谎言把妹妹基婷引荐给社长的儿子做图画老师。他们兄妹俩用卑鄙下流的手段使毫不知情的社长辞退了自己的司机,社长太太辞退了家里融洽相处了四年多的女佣,金基泽和他的老婆也先后登堂入室,一个开起了豪华的私家车,一个成了打理家务的女佣。一家四口皆大欢喜地大把大把赚起了社长家的钞票。但是好景不长,正当身份大转变的四口人趁着社长一家人外出露营,得意忘形地在社长家的客厅里大吃大喝大闹嗨皮到最高潮的时候,前女佣的到来打破了他们的美梦,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并扬言要报警。更让人意外的是,社长家的地下室里还长年累月住着一个靠女佣老婆偷运食物赖以生存的欠下巨款被人追杀的男人。这仿佛又是一条充满隐患的“寄生虫”,后来他穷凶极恶地杀害了基婷,并用石头把基宇砸得头破血流差点成一个傻子。在争斗中最先丧命的是先前的女佣,她被辞退前的娴雅和辞退后的卑微再到发现真相后一副极端丑恶凶狠的嘴脸完成了一系列的大变脸,她对基泽一家的羞辱和势不两立的决然,是她命丧黄泉的前因。
世间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都是还没有得到那个最后的“果”,或者确实已经得到却不知道反省的人。不知道反省的人总是把责任归咎于别人,都是别人的错,都是运气不好,全部是一堆客观原因。基宇基婷兄妹为了撵走前女佣,恶毒地用水蜜桃绒毛去暗害过敏体质的女佣,致使她气喘咳嗽大发作,被女主人怀疑患有肺结核。这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最后也得到了报应。
影片里的穷人和富人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富人对穷人的鄙视,穷人对富人的憎恨,都是矛盾最后被激化的根本原因。居住在地下室里的穷人身上散发出的不洁气味儿,是社长一而再再而三提及的嫌恶。他和社长太太或明或暗表示出的优越感,是贫困阶层的人无法忍受的。这种阶层矛盾的激化最后以基泽狠命刺向社长胸口的那一刀,达到最高潮。那是长久憋屈后的本能发泄,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一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他只看见了昏迷的基宇满头鲜血和在地上垂死挣扎的基婷胸口不断扩大的殷红。社长临死也不知道基泽为什么会给自己一刀,他眼中的基泽是一个言听计从、稳重温和脾气好得很的下属。杀了人的基泽只能长期躲在社长家的地下室里,像见不得阳光的老鼠那样靠深夜出来偷些冰箱里的食物维持生命。这也是他的报应。
基宇恢复了正常,他幻想着挣很多很多的钱,买下那所社长太太一家已经搬离的“凶宅”,让父亲走出阴暗的地下室,在一片和暖的阳光中,他们终于能够相拥在一起。
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钱”就是唯一的信仰,拥有很多很多的钱,就是大众的梦想。
毫无同情心和道德感的基婷死了,她结束了自己穷人的短暂生命,不知道下辈子是否能投胎到一个富裕的家庭,再也不用伪装不用提心吊胆地过生活,那时候不知道她是否会善良一些,作为一个富家女也能有一点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可爱一点温暖一点同情心多一点?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思想,所以不要总是指责孩子,父母首先应该反省的是自己。
基宇和基婷的行骗是和自己的父母事先策划好了的,或者说儿女来策划父母极力配合。夫妻俩还把儿女的骗术引以为豪,并置身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促使悲剧的脚步一步步更加接近最惨的那一幕。他们毫无原则性的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没有善良的同情心只有本性的凶残恶毒,都潜移默化地传给了自己的儿女,最后的家破人亡也是他们的报应。
所以要相信因果报应,种瓜不可能得豆,你希望孩子怎么样首先自己就要怎么样,你的道德标准就是孩子的标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才能让人信服。
我们要像植物那样积极向上,抗拒一切向下引拽的负能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往下拉扯着,消极堕落沉沦下去仿佛比积极乐观努力向上更容易。
社长和社长太太深夜的一场亲热戏揭示了一个真相,外表光鲜身居高位一惯正儿八经的社长内心也有向往低俗的阴暗角落,贤妻良母似的社长夫人渴望着放纵,人的本性都具有挣脱束缚变成另一个更加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自己的冲动。人性与生俱来的恶藏在每个人的体内,静候着窥探着骚动着,等待一个蠢动的机会。所以说“善恶就在一念之间”,看你是用善战胜恶还是被自己的恶吞没。
清贫而善良和富贵而悲悯同样使人尊敬,最可厌恶的是穷且卑劣或富且骄淫。
穷或富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关键词,重点是人品。穷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处境,过上力所能及的生活;富人也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有,或者乐善好施运用钱财回报社会。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篇2
是一个半地下室,窗外的风景是喝醉的人总在角落电线杆放水,窗内是无业的爸爸妈妈,落榜4年的哥哥和有小聪明但没有钱上学的妹妹。
这样的人按理说不应该有可以和有钱人家扯上关系的朋友,但后面的剧情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家人虽然穷但是也没什么自尊心,坑蒙拐骗是没有在心慈手软的,所以大概什么类型的人都来者不拒,被一些善良的人认为成好相处的人了吧。于是一拖一的一家四口成为了有钱人的司机保姆英语老师和美术老师。
转折点是在那个主人一家出去露营的夜晚,他们一家在客厅喝起了酒,几乎快要觉得这就是自己家的时候,一声门铃声让他们像电灯亮起后四处逃窜的蟑螂般躲起来。原保姆想要拜托妈妈照顾住在地下室的老公,却因为躲起来的3个人暴露后反杀,又暂时失败。这时候下大雨主人一家临时返回,让人神经绷紧,一方面是随时可能从地下室跑上来暴露一切真相的原保姆,一方面是躲在茶几底下的三个人大气不敢喘的等待逃脱机会,主人夫妻两个不但做起了爱,看起来傻傻好骗的夫人竟然还染毒。
等到终于有机会逃脱,半夜雨中走路回家的3个人,彷佛各自有心事,裹紧了衣服,到家却发现家被水淹了,马桶里不断有oo喷出,但大家还是镇定自若,也许因为这并不是目前为止遇到过的最糟糕的场景。秘密被人发现后就算是纸包不住火了,最后的场景是在主人家小朋友的生日party上。哥哥自作主张想要继续做梦去灭原保姆老公的口却被反杀,最终导致妹妹死掉妈妈失踪爸爸永远呆在地下室不见天日的局面。一开始把家人牵扯进来的是他,画上句号的也是他。
本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样的悲惨结局也是能预料的,谎言就像下水道堵住了的马桶,拼命压住盖子也是避免不了oo要喷出来的。于是男主从此开始拼命赚钱,终于买下了房子让爸爸可以走出地下室,这多好,只是醒来哥哥一个人在地下室,而这一切还只是一个幻想。
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篇3
没有曲高和寡、沉闷枯燥,却步步为营、生动幽默、紧张刺激,用黑色犯罪题材洞察人性阴暗面,这让首次夺得金棕榈大奖《寄生虫》很精彩耐看。群戏表演鲜活,镜头语言运用精巧,对社会贫富差距的审视与讽刺,相当独具匠心,这是在《杀人回忆》导演奉俊昊这辈子从没拍过写实经典佳作,远比《汉江怪物》《雪国列车》《母亲》《玉子》那种伪神作耐看。
一家四口由于投资失败目前都处在失业状态,被迫挤在贫民区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室中,原本都是无业游民却在儿子隐瞒真实学历,去一家豪宅当家教,逐渐把所有人都带过去,悄然产生变化。一家人躲在厕所马桶上蹭楼上邻居的wifi,在公共喷雾消毒时不愿关上窗户,只是为了让其为自己的居室免费消毒,这对社会底层真实描写,可比《汉江怪物》美军犯傻不跟怪物打,叫人信服!
前面故事很轻松幽默,除了贴近生活现实,甚至有一点老千电影的味道。古灵精怪的小女儿基婷在伪造证件、角色扮演,进行大展拳脚。她车内脱掉自己内裤,诬陷帅气司机的人品,还抓住女管家对水蜜桃极度过敏,直接联合老爸用阴谋诡计轰走这些司机、女管家。故事生动娱乐化叙事,模糊了道德的边界,使得观众都被带入到这家人狂欢中。
朴社长一家出游后,这家人犹如寄生虫占领者对方豪宅,窝在舒服沙发,大吃大喝去狂欢。这时,影片突然风格大变,突如其来的暴雨倾城,前任女管家神秘到访,带众人到了那个阴森诡异的地下室。那里有吃有喝,还是很敞亮隐蔽的住处,原来她老公为躲债,早进来变为上流社会寄生虫。
两帮人争夺生存权,而进行死磕争斗,偏偏主人即将返家,胜者还得忙于隐藏自己的鼠窃狗盗,原来在富人面前,寄生虫根本是渺小而胆怯退缩。当一家人手忙脚乱躲避在沙发下,女管家和丈夫被绑在地下室,故事变得越加不可收拾。
全片用气味来铺垫冲突矛盾,国民影帝宋康昊饰演的老司机基泽,由于长期生活在贫苦底层,身上自带一种腐朽臭味。朴社长夫妇聊天时,直接把这种气味拿出来调侃、鄙视、侮辱,这叫躲在沙发下那家人更为难堪。
然后,那边是富人在豪宅激情嬉戏,爱子躲在屋外帐篷模拟露营,这边则是基泽一家地下小屋被暴雨淹没,小女儿坐在喷涌肮脏黑水的马桶上,无奈点燃一根香烟,两方贫富差异,瞬间形成鲜明对比,干脆叫人唏嘘不已。
仔细捕捉底层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欲望背后争斗发人深省,更是不可小觑。尤其在生日宴会上,为了博取公子的寒颜一笑,基泽被迫像小丑一样扮演印第安人,女管家老公杀上来行凶,儿女纷纷血淋淋倒地,土豪捏着鼻子从凶徒尸体身下取走车钥匙,则让男一号积蓄已久的愤怒爆发,瞬间捅去一刀,完成底层人民的绝地反击。
用精确计算和细密编织故事,有传统韩片那种小搞笑与幽默,包括片尾处还有灯光打出摩斯密码的温情信件,在超现实主义的情境中,男主角幻想着儿子所能带来的终极拯救,等于把《寄生虫》变成悬疑、喜剧、偷盗、欺骗、伦理、荒诞等综合类型的商业大片。
从主题深度和现实主义视野广度而言,远远超越了《母亲》《雪国列车》,跟《小偷家族》一样叫人肃然起敬,难怪昆丁《好莱坞往事》戛纳颗粒无收,这片勇得金棕榈大奖。奉俊昊导演拍得妙趣横生,同时充满愤怒与讥讽,《寄生虫》对贫富阶层的关系呈现得如同一碗清水般透彻,俗套故事却有猜不到的反转与脑洞,包括精妙节奏与拍摄手法,皆充满深刻的现实关怀。
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篇4
看电影有三种状况。
第一种是在观影之前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或是看过原著小说,总之剧情已经了解了个大概,看的是改编、演技和画面,要与原有印象和文字想象的对比中看到新意和现实画面。
第二种是只知其类型、套路而不知其详情,多是科幻、动作、冒险、奇幻之类,就好像定制的餐食,要惊险刺激就可以丝丝冒汗,要血脉偾张就可以大汗淋漓,要婉转曲折就可以香汗涔涔。
第三种是全然不知故事要讲什么,或许有个曾经看到印象或许有个猜测,到底是桃源秘境还是桃园结义,是罗马假日还是骡马放假,要到看的时候才豁然洞开,就像一桌别人点的菜,上桌了才知道菜硬不硬、合不合口味。
?寄生虫》就是在第三种情况下看的。虽然有朋友的推荐,但考虑到他对电影的艺术性追求或远远高于一般人如我,而且又是韩国电影,因此我就没有因为推荐和网站的高分而给以很高的期望值。而且期望值搞得太高,往往结论不佳。
悲喜之间
用喜剧的面目讲悲伤的故事,因为有了欢乐,悲苦或许体味地更深,但却不让人那么难以接受了。电影前半段,全家人上岗就业,刻意安排的轻松愉悦,让人感到的却是隐隐中充盈的不安,就像一个灌水的气球,涨得越大越是让人觉得随时会爆;起高楼、宴宾客,等到豪宅宴饮,观众心里都会猜到必定要出点事,果然眼见他楼塌了;然后一场雨,塌得有家不能回,是为家破;待到第二天,阳光普照,莺歌燕舞中又杀得血光冲天,是为人亡。与一家人曾经身处仄逼的半地下室但却自有欢乐相比,四个人只剩下两个,剩下的一个身埋地下,一个身居地下,永远两隔了,就算是最后一个团聚的美梦,也被编导的镜头和观众的合理想象无情刺破。虽然是剧烈的剧情和情感变化,一波接一波的冲突往前推,却让人能够理解、能够接受。悲喜的交替看似就在两三天之间,就在一夜之间,就在一场大雨,却是一早就注定的了。
不同的味道
我们探究悲剧的源头在哪里呢。似乎是贪欲,主人公一家从扯谎开始,发展到做局、再到欺骗;似乎还有怜悯,为前任保姆开门引狼入室,又不忍心杀人灭口,却被反杀;还似乎是贫穷,一切都是生活逼出来的。但从一开始,这群人物就已经被纳入了悲剧的命运,考了四次大学考不上,全家失业,早就无法翻身了;与他们斗的也是同样的人,狡诈而顽强的前任保姆,还有她在地下室躲了四年多的老公。他们身上都有同样的味道,无论装得多么好,那股地下室的味道、地铁的味道、穷人的味道,渗入骨头渗出衣服,无论用什么样的洗衣粉,也洗不掉,换不了。
从不同的角度读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能读出不同的意味。比如美丽的女主人,她身上是什么味道呢?她至少是精明而又愚蠢的,善良而又伪善的,温婉而又凶恶的,自信而又虚荣的,充实而又空虚的,甚至还能读出阶层固化、阶级斗争,总之她没有地下室的味道,虽然她不讨喜,但她可能是与现实最接近的人。
对比的隐喻
故事总有前后对比,有的是一个事物前后的表现功用有所变化;有的是类似的一类事物前后进行呼应比较。比如一块风水石,招来了财运,也招来了霉头,还成为了伤人的工具,直到最后被弃之山野;那条内裤,是底层人做局害人的工具,也是高层人增加情趣的工具;主人家的小儿子几年前被鬼魂吓晕过,最后又被同一个鬼魂吓昏死过去;还有不同地方的马桶,不同品质的酒,不同时代的童军等等。还有地下室,金司机从自家的半地下室,搬进了真正的地下室;前任保姆幻想着和丈夫住进豪宅,最后一起葬身豪宅;穷人家的女儿偶尔偷偷抽支烟,妇人家的太太忘情时候想的要毒品。这些是讽刺,抑或哀叹呢?
寄生虫到底是寄生于老婆的丈夫,寄生于丈夫的妻子,还是有寄生于豪宅的一群;寄生虫之间,到底是共生,还是下作而激烈的争斗;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结局是宿主除掉寄生虫,还是寄生虫杀死宿主,或者其实是宿主在寄生吸血于寄生虫。
在一出人间悲剧中,没有人是无辜的。没有人不是坏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每个人都在寄生于他人,每个都感到不够幸福。
悲剧可以让人深思其悲剧性,因而比欢乐的结局更深刻,或许还能使人从悲剧中反思出希望之光。就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一家人一起喝酒聊天拌嘴的日常,停留在人与人朴质交往间的简单情感,停留在寄生的人对宿主扭曲而真挚的感恩,停留在女孩与补习老师跨越味道的界限怦然心动的偷偷一吻,让幸福不要停留得太短暂。
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篇5
有人想要享受美好生活,就要有人付出鲜血。
影片中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画面柔和而温馨,就算在破败的小房子里,也充满了家人相互依托的温情。在那栋梦幻般的别墅里,生活更是如天堂般的美景。但是阶级、金钱、谎言和贪婪,掀开了这一些背后丑陋的面纱,为了争夺仅有的美好,人们相互杀戮。
每一分资本来到世间都带有淋漓的鲜血,伟大的帝国都是无数的奴役和压榨建立起来的。我们是在追求少数人享受的美好而富裕的生活,但很少有人关心多数人都在为此付出代价。
大屋的主人朴先生一家代表着站在人类社会最顶端的人群,他们的祖先具有优秀的基因和非常好的运气,肉食者经过了资本原始而野蛮的掠夺过程之后,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后人们,单纯而善良的享受上流阶级的生活,男主人努力、认真而高效的工作,漂亮的女主人在家倾尽一切照顾着孩子,如此简单的幸福生活,而是绝大多数人努力几辈子都努力不到的。他们把实践每一个人都想象成美好的,因为他们就是如此的活着。
有人说影片中富人的形象过于简单,但其实就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衷。幸福、美满而富裕的家庭,就是如此的简单,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习如何这般生活。全世界捐献比例最高的国家,都是欧洲的小国,他们的生活真的是很单纯。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进曾经说过,你的父母毁了你,他们本意并非如此,但他们确这样做了,他们把自己的缺点基因遗传给你,又给你加了一些别的。宋康昊饰演的基泽一家,如同老鼠一般生活在半地下室里,虽然贫穷但是温馨,就算被人在窗户面前撒尿,也不敢吭声,怯懦让他们不敢面对外面的真实世界。儿子基宇多次大学落榜,在多数人看来是不够努力,其实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基因不好。甚至在学习方面基因好,他考上名牌大学,也无法跟家境优渥的人同起跑线的竞争。
我对韩国的情况不甚了解,但08年我在北京,当时四环望京的新房价格大概在7000—8500,白领平均工资在5000左右,如果想要购置一套80平米的房子,装修加首付,父母至少要拿出20—30万的所谓老底儿。虽然在今天看来非常的便宜,但是在当时,那个价格也是让很多年轻人被迫离开北京,他们未必比其他人差,但是他们的父母拿不出首付和装修款。让他们无法在北京继续谋生,因为看不到前途。今天望京的房价大概在5—6万左右,也就是当年六七十万的房子,今天要将近500万,外加整个国家最好的医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人文环境,十年前只是差了二十万而已,但很多很多家庭是拿不出这个钱的。阶级的不可跨越性,除了少数当年拿高薪能自负房贷的,多数穷人最终还是要滚回穷人的地方。
最后为什么要出现鲜血?穷人为了争夺生存空前,相互厮杀甚至不值一提,值得注意的是,当朴先生像宋康昊饰演基泽要车钥匙的,老实的基泽先是把车钥匙丢给了他,但是当他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的女儿快要死了,朴先生没有先要救自己快要死的女儿,而是不惜一切代价拯救自己仅仅是昏迷的儿子,让那个老实人最终崩溃了。他掀起了革命,杀死了富人,但确什么也得不到,不但成为了通缉犯,还依然只能像老鼠一般的活着。
因为他人美好生活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血泪。就比如某些国家,为了奔向小康,做了很多愚蠢的尝试,导致大饥荒、大清洗甚至大灾难,限制生育,打掉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婴儿,只为跑步像美好的明天前进。如苏联的宣传语所说,要吃到鸡蛋,就要打碎蛋壳,千万人被当做蛋壳打碎。愚蠢!但依然奔跑着。用自己可能出生的骨肉、害死他人的父母,换取明天一台小汽车和更大一点的房子,一个他们眼中的伟大国家,他们是认为快乐的、值得的,不然他们领悟了,就一无所有了。欧美国家享受香甜的空气,把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需要投资和工作,但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污染和疾病率的上升。为了美好的明天,必须有人付出代价。
?寄生虫》这部影片,优秀之处在于,它像一部寓言故事,就如康定斯基所说,人类的最高领悟在于艺术家和先知看到了什么。就想那副荒唐的神作《农神食子》图。导演奉俊昊用艺术家的手法,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映射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图景。
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篇6
一开始听说这个电影名的时候,以为是那种镜头里爬满了恶心的小动物的变态片儿,根本没有看的欲望。后来一再地听说一再地听说,还听说获了好几个电影界的国际大奖,我对各种文艺圈的国际大奖并不以为然,倒是人们都说不知道他为什么能获好多奖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当初好奇莫言为什么会得诺贝尔奖一样,虽然至今也没整明白,但好奇心却一直存在着。
其实外国人给别的国的外国人发奖,跟咱一毛钱关系没有,只不过这几天太闲,突然蹦出来一个微信群,把十几年前一起玩的几十个朋友又召唤到了一起。而且像一群孩子似的,要按十几年前的玩儿法再玩儿一下,写命题作文,按期完成了交作业,完不成作业的要罚在群里发红包。
带着毫无期待的漠然,打开了网上一个无删节版本,看得还算顺利,中间只卡顿了两次。但电影是真的看进去了,感觉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其实我觉得《寄生虫》这个译名有点欠妥,可能是为了更适合咱国人的口味吧,准确些的我觉得还是应该翻译成寄生上流更妥当一些。电影里一家人穷得叮当二响,好不容易找到个出路,拼了命互相拉扯找赚钱机会,关键是每个人也略微有一两把刷子,给了机会也是能把握住三分五分的。这现象在咱国不算稀奇,太普通,不算什么戏剧性。穷人瞧不起穷人或者更穷的人,但不至于会置他们于死地,这应该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吧。穷人偶然得了机会转瞬变身小人的,满大街都是,也不稀奇。至于阴差阳错出了人命,纯属偶然,不具有普遍研究价值。
两口子在沙发上儿童不宜的镜头,好像真的是画蛇添足跟整个剧情毫无关联,不知道是不是沙发或者睡衣厂家的植入性广告。很喜欢电影里的基婷,虽然狠心的导演让她在电影里死于非命,但她的所有优点和缺点加起来就是那么可爱的类型。心地善良的小太妹,社会你婷姐,值得比心。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和镜头的美感或者啥感好像真的没啥值得赞叹的,敢说如果在咱国的话这种剧本连七流导演都不会去拍。但人家韩国人却偏偏把它搞到了奥斯卡搞到了戛纳,足以让很多咱国导演无地自容吧?
总体来说,《寄生虫》这部电影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就像我们的生活,无非是日出日落睁眼闭眼。如果你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那咱也可以说它反映出来很多矛盾,穷与富的矛盾,文明与野蛮的矛盾,甚至善良与善良的矛盾。
对了还有生与死的矛盾,其实根本都不算什么矛盾,每个人从降生那一天都在一直等死,会一直等整整一辈子,有什么好矛盾的呢?开开心心地活着比啥都重要,来给生活比个耶。
就像电影里的爸爸最后总结的,没有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你的命你就得认。所以,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最好。一家人在一起,穷富真的没那么重要,只要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哪怕为了生活肩并肩跪地求饶,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呢?
寄生虫电影的观后感篇7
外面还在下雨,晚饭后爸爸说找部电影看吧!
关于人性的我也看过一些,这部我觉得没有《黑暗面》震撼和压抑,比起《看不见的客人》有没有人家复仇的爽快,所以小月说看完觉得全身发抖那还是阅片太少啊!其实我觉得可能矛盾冲突还有一点点欠缺,但导演明显觉得过犹不及,这样刚刚好,也是!
宋康昊一家人,情商高,肯吃苦,脑子又灵光,为什么还富不起来,只能说外部环境和政治体制有问题吧。阶级性和贫富差距的问题会逐渐应了马太效应,穷人更加难翻身而富人越来越富。到底是有钱还善良还是有钱所以善良实在难以考究简直是薛定谔的善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事态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这是为我们蠢蠢欲动的念头敲响的警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那样活得更辛苦。
多颂画的,其实是他看到的鬼呀!
这么大个房子,买的时候怎么着也得问我问有没有地下室,暗格什么的啊,客厅应该装个监控啊,看狗也行啊!说明脑子都用来赚钱了,并没用在生活上。
用莫斯电码传达出一封信,翻翻复复需要多久但父亲可能永远也无法收到回信,甚至永远看不到阳光了。
一定要多洗澡,努力生活在方便洗澡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