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案模板8篇(《长相思》教案模板:8篇精华指南)

本文主题为《长相思》教案模板,共收集了8篇相关教案模板。《长相思》是一首经典的古诗,通过描绘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本文将为教师们提供多样化的教案模板,帮助他们更好地教授这首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长相思》教案模板8篇(《长相思》教案模板:8篇精华指南)

《长相思》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长相思》的作者、背景、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阅读和分析《长相思》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相思》所表达的爱情和思念之情,并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了解《长相思》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长相思》的表达方式和主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分析《长相思》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理解《长相思》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经典爱情故事或者现代爱情电影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长相思》。

2、了解《长相思》(15分钟)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长相思》的.作者——元稹,并讲述其生平和代表作品。接着,教师可以通过简要概括《长相思》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

3、分析《长相思》(30分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段分析《长相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和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分析《长相思》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解释《长相思》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分析《长相思》中的节奏和韵律,以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4、感悟《长相思》(2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长相思》进行深入思考,并从中领悟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古代爱情诗歌,进一步理解《长相思》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意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自己对爱情和思念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讨论和口头表达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长相思》。

《长相思》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前文,总结引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两遍。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4、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

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3、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4、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5、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6、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7、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8、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9、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10、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问,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2、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3、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长相思》教案篇3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

(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

1、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读词《长相思》,要求

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一)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山、水、榆关——不舍

千帐灯——孤独

风、雪——失眠

故园——思乡

(二)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三)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板书:心系故园)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配乐朗读,想象词中的情境

走进作者的心中。配乐《怆》,师生轮读《长相思》,想象意境。

(二)自由朗读词展开想象,配乐《琵琶语》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下阙)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试问我为何轻易的离别,一年和家人能团圆相聚多久?)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诗人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却要踏上征途,我们感受到诗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三)回归课文,小结,并会背诵。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指名学生背诵《长相思》。

五、区别诗词,感受异同

讨论:再次读三首诗词,在读中讨论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1、格式不同。词又称之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而诗却每句都字数一样。

2、三首诗词表达的情感相似,都蕴含着深厚的思乡之情。

3、表达的方法不同,《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是结合了他们的特点,融写景、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六、课外拓展,背诵诗词

万水千山,隔不断思乡情,千辛万苦,抹不掉思乡情,别时容易聚时难啊!你们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在这字里行间写不尽的是乡愁,当我们如他们那般远离故乡、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之时,在我们心中总会记得背诵这些诗。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榆关——不舍

千帐灯——孤独

风、雪——失眠

故园——思乡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长相思》教案篇4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 ? )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长相思

故园之温馨

《长相思》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长相思》诗歌背景和意境。

学习分析和赏析《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对《长相思》的品读,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难点:

诗歌背景和意境的理解。

分析和赏析《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三、教学准备:

《长相思》的原文和译文。

多媒体课件。

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教师通过播放《长相思》的音乐和朗读原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Step 2. 介绍背景和意境

教师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长相思》的主题和意境。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Step 3. 分析和赏析

教师向学生分析和解读《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如“长相思”的修辞手法、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表达、诗歌节奏和韵律等。教师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Step 4. 情感共鸣

教师引导学生对《长相思》的诗歌内容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于诗歌中情感的共鸣和理解。通过品读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Step 5.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长相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撰写一篇关于《长相思》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分析《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学生是否能够

《长相思》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长相思》教案篇7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所以理解这首词时要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情,读出诗的韵律美,体会诗的内涵。在感悟诗词要多去“会”、去“意”、去“悟”,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解,多一些体验诵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情景,体味“思乡情”。

导学案:

1、读准这首词。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聒碎”等词语。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感知这首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边读诗词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在征途中是怎样的情景,心情是什么样的?

4、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之前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再来读,要注意诗的节奏,做到字正腔圆。

二、品悟古诗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细细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2、你都是用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总结(多读几遍、借助注释、结合插图)

3、学生自由理解。

4、师:说说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征途中,作者是怎样的情景?

展开联想,构建“征途”意象。

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小结: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5、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 (板书:碎)

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6、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三、拓展升华

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交流资料: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课堂总结:

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长相思》教案篇8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长相思》。

学生能够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情主题。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词汇描述爱情。

教学内容:

《长相思》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方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对其进行解析和讨论。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爱情。

教学重点: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方式。

诗歌中表达的爱情主题。

学生对诗歌进行自由朗读、解析和讨论。

教学难点:

诗歌中表达的爱情主题。

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爱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师提供的《长相思》原文。

音频或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教师展示《长相思》的'课件,并引导学生讨论这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朗读与解析(10分钟) 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长相思》,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方式。学生可以进行个人或小组朗读,并进行解析和讨论。教师可以适当提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爱情表达(20分钟) 教师让学生运用相关词汇描述爱情,例如“心动”、“相思”、“眷恋”等,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爱情。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以鼓励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解析和表达进行评价,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后续阅读和写作的建议,以促进学生对爱情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其他类似内容

1安全教育防雷电教案模板6篇

安全教育防雷电教案模板6篇

本文将为您提供6篇关于安全教育与防雷电的教案模板,旨在帮助您有效传递这方面的重要知识。通过这些模板,您将能够系统性地组织教...

查看剩余 85% 安全教育防雷电教案模板6篇

2《匆匆》教案模板5篇

《匆匆》教案模板5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5篇关于《匆匆》教案模板的精选内容。这些教案模板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匆匆》这篇课文,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

查看剩余 79% 《匆匆》教案模板5篇

3用电安全教案模板7篇

用电安全教案模板7篇

本文为公文网站地编辑,为大家提供了7篇关于用电安全教案的模板。这些模板包含了用电安全的基本知识、预防电器事故的方法以及应急...

查看剩余 74% 用电安全教案模板7篇

4三年级语文《太阳》教案模板5篇

三年级语文《太阳》教案模板5篇

本文为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系列的第五篇,主题为《太阳》。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

查看剩余 82% 三年级语文《太阳》教案模板5篇

5国庆节教案模板5篇

国庆节教案模板5篇

国庆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帮助教师准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我们为您提供了5篇精选国庆节教案模板。这些模板涵盖了不...

查看剩余 81% 国庆节教案模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