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教案7篇(辩日教案集锦:两小儿辩日的7个精彩案例)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篇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案。这些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故事的内容和主题。通过活动设计、讨论题和练习题等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7篇(辩日教案集锦:两小儿辩日的7个精彩案例)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篇1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修订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师生合作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①师:“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

②师:“知之为知之”,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师:“学而时习之”,生---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④师:“子曰:人而无信”,生---不知其可也。

⑤师:“子曰:朝闻道”,生---夕死可矣。

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听音写字:bian(第四声)。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日”字什么意思?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质疑: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二、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1、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3、师范读: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

4、找一生读,师评价。

5、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辩日”

1、师: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共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被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读,评价,自读。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一儿远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

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

“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师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

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

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

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

这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

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师: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为什么?

谁能读出这种天真?

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四、多种角度思考“辩斗”结果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背诵课文

1、出示《揠苗助长》原文,生借助注释理解主要内容。(机动)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中的故事。如《掩耳盗铃》《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等。

3、试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篇2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质疑释疑、合作探究、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一课语言简洁,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对话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三、说教法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法差别较大,学生学习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练中创”。

四、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导入时,我就让学生从课题的“辩日”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究。

2、读书入境法

?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合作讨论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团体协作能力,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智力互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生疑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导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为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创设情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熟读成诵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把握好范读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声情并茂、流畅自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节奏分明的范读,把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语气轻重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引导学生听,体会交流,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诵读乃至背诵奠定基穿?采用领读、伴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并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三)读中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学本课时,对于理解文意这个难点,可采取结合注释,反复吟诵,自悟文意的方法来突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的理解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词逐句读,逐词逐句悟。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课文讲的是两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问题,以及他俩的看法截然不同的原因,从而对整篇课文有了总的整体认识。

(四)讲述拓展?

?当学生对课文《两小儿辩日》有了感性认识之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了学生迫切的期望。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和续编故事,在学生讲述续编故事中,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填补和丰满了课文的空白。如:续编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后,孔子会怎样,有的学生说:“我想孔子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说‘虽然人们称我为圣人,说我博览群书,可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呀。所以我还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找资料丰富自己,使自己日臻完善。’”。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蕴。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

(五)辩论内化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一些独到见解,对“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中有无变化”会形成三种认识:其一,认为“太阳距离地球早晨远,中午近”;其二,认为“太阳距离地球早晨近,中午远”;其三,会有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认为“太阳距离地球一天内没有变化”。为此,根据三种观点,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品质。辩论结束,教师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学生播放《宇宙与人》的录像片,让学生到广阔的宇宙中,认识自然,追求客观真理,体现我们开放而鲜活的语文教学。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

汤:

热水 去:

距离 以:

认为

东:

向东 为:

同谓说 知:

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

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小儿甲:

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

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

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

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

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

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课激疑:

一天当中,太阳什么离地球最近,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远?你的依据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同桌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斗 盂 沧 为 孰 为 汝 知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盂、孰、汝三个字的写法)

3. 自读课文,流利朗读。

4.齐读

三、理解文意

1.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4.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辩斗、其、故、以、日中、去、及、盂、则、为、沧沧凉凉、探汤、 决、孰、汝、知、

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训练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应的内容。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篇5

课件出示: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三人行,必有我师。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学而不思则罔(wáng没有,无),思而不学则殆(dǒi危险)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人不知而不愠(yǔn发怒),不亦君子乎?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检查学生的积累情况(指名让学说背诵或说句子意思)

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表扬学生肯动脑理解能力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文言文

1、告诉学生以上10个句子都是两千年前的古人说的,我们把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

2、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把这篇文言文反复读几遍,要求能读准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音,学会课后的三个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打出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的 感受,如学生提出难读拗口,师安慰并告诉学生读好文言文的方法。哪位同学愿意读课文,给同学们作个示范,让学生评价该生的读书情况,师也给予充分肯定。如学生读得好就请该生领读,师领读文中的一些长句子,否则教师范读后领读,学生齐读。

2、理解课文意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自定完成目标的方法。

学生发言。

老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学古文的方法,……,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文言文,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示意,老师随时为你服务。

学生自学,老师随机辅导。

课堂交流: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好吗?

学生可一句一句说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说句子意思的过程中师对一些文言词提示学生单独理解,然后课件打出带注释的原文,让每个学生练习说句子的意思。)也可以简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明白道理

1、学生质疑,师也可问问“也、乎”这些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审题,理解“辩”及围绕太阳在辩论一个什么问题: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让学生理解课题。

3、同学们快速阅读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完成填表内容。

4、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练习,师巡视发现用文言文内容和用自己的理解语言填写的学生。

5、指名两种不同填写表格的学生,上台分别与大家交流,进一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出示课件分组朗读,使所有学生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及辩斗理由。

7、创设学习情景,让学说在体验中学习语文:

⑴ 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节的“辩斗”一词,让学生分辨与“说”和“吵”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⑵ 两两合作模仿古人进行辩斗。

⑶ 指名一组进行辩斗表演(请一组同学来模仿进行一场辩斗,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表演发表自己的看法。)

⑷ 老师、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表演。

⑸ 再请一组学生表演,师做评价后,请一组同学用现代语言进行辩斗。

⑹ 让学生体悟文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我们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会有不同的结论,要客观科学地分析事物。)

8、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怎样?(课件出示:孔子不能决也,理解意思。)

9、了解孔子吗?能否根据平时的阅读或所查的资料来介绍孔子呢?让学生自由介绍。如不会师说没关系,老师查到了一些,大家一起看看。(课件出示资源共享……)

10、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小儿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没有随意表态,你认为他的态度可取吗?(他实事求是,不怕露丑,值得我们学习)

11、孔子的态度两小儿怎么表现,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话。你对两小儿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12、今天我们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能对古人的争论作个判断,给一个明确的观点吗?启发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回答

13、引导学生课后探究问题:这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科学问题,课后可以上网或查阅科学书籍或问地理老师或自己做实验去探究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

14、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在2分钟内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课件打出《守株待兔》文言文,检查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老师这里提供了2则寓言故事,同学们课后采用课堂上初步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去学习寓言故事。另外《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对我们启发很大,课堂上还没有会背诵的同学课后熟读成诵,其他同学可将这则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小同学听,把他们听后的感受就写在书后空白处。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篇6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课文是以什么为主题的?――探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像《夸父逐日》这样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的神话、寓言故事或者成语还有很多,你们能举些例子吗?

――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人们探索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问题?

二、介绍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就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把握基础知识:

1、朗读课文,正音。注意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再次朗读课文

3、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4、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5、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课文翻译。教师读原文,学生读翻译。

四、学习课文

(一)内容把握

本文写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1、积累有关探索的名言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3) 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执着的旅人。――第谷布拉赫

(4) 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医生里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高尔基

(5)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2、故事新编

《两小儿辩日》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有的同学发挥想象重新编写了这个故事,写得不错,请他来讲讲这个《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回去每个同学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两小儿辩日》翻译全文

2、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3、完成《新学案》本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习学弈的方法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继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学弈》。(先指一名学生,然后全班齐背。)

2、回顾学习学弈的方法。(指名汇报,黑板出示。)

(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朗读课文。

(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或利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推测或据以往知识经验来理解。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圈出来质疑。

(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

(4)领悟道理,熟读成诵。

3、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学习一则文言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理解课题。

4、简介作者,认识孔子。(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

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学生先自主研究,再在组内交流,有疑问的,先在组内尝试解决。师巡视(掌握共性问题)。

三、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一)指读。纠正字音。盂(yú)孰(shú)汝(rǔ)

(二)探究疑难。(学生提问,讨论解决,师重点句点拨。)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①读句子。

②说重点词意;去:离。 日中:正午。

③完整说句意。

④谈感受。

⑤通过再读、师领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方法同上句。感悟表达方法:比喻。交流好处。

②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两处应重读,而结尾处则应以反问的语气来读。

△ 孰为汝(rǔ)多知乎?

①方法同上句。感悟表达方法:反问。交流好处就是表现出两小孩的天真可爱。

②师范读。该句不仅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还要体现儿童的天真。

③学生练读。指名读。

(三)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将每句话的意思串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指名说,老对互相说。

(四)体会道理,练习背诵。

1、教师质疑: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多角度自由回答)

①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敢于向有权威的人士求教等方面。

②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③同时让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两小儿所说的现象。

2、熟读成诵。

①分角色读课文

②学生表演读。

③背诵文言文。

五、总结方法,拓展延伸。

①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②阅读练习。能力语文中的寓言文言文《守株待兔》

③建议学生诵读孔子的相关名言锦句。推荐成语故事《郑人买履》、《掩耳盗铃》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晨 午

近(大如车盖) 远(小如盘盂)

两小儿 学无止境

远(沧沧凉凉) 近(热如探汤) (比喻、反问)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其他类似内容

1国庆节教案参考7篇

国庆节教案参考7篇

《国庆节教案参考7篇》是我们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准备的精选教案合集,旨在帮助教师们在国庆节期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本...

查看剩余 90% 国庆节教案参考7篇

2《囚绿记》教案7篇

《囚绿记》教案7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囚绿记》教案的七篇内容。这些教案涵盖了《囚绿记》的核心知识点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部经典文...

查看剩余 81% 《囚绿记》教案7篇

3课文背影教案7篇

课文背影教案7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7篇关于课文《背影》的教案。《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父亲的背影给予他的深刻影响,引...

查看剩余 75% 课文背影教案7篇

4离骚教案7篇

离骚教案7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离骚教案的七篇相关内容。离骚教案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大的宗教案件,涉及到大量的迷信活动和非法组织。通过对这...

查看剩余 85% 离骚教案7篇

5《袋鼠》教案7篇

《袋鼠》教案7篇

本文主题为《袋鼠》教案7篇,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7篇教案涵盖了袋鼠的基本知识、生活习性、保护意识等方面内容...

查看剩余 86% 《袋鼠》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