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参考6篇(《月光曲》教案参考:6篇精选指南)
本文主要介绍了《月光曲》教案参考的六篇文章。这些教案参考涵盖了《月光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教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地教授《月光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
《月光曲》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音乐家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音乐家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音乐家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音乐家贝多芬呢?
(9)这时音乐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音乐家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音乐家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音乐家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境界,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境界,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境界。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目所表现出来境界,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雅动听的曲目,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目?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目?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目。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目,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目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目。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目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目?(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教案篇3
一、谈话导入
1、古往今来,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阿炳的《二泉映月》凄婉、绵长,而世界著名钢琴曲《月光曲》表达了音乐家内心的独白,倾入了作者炽热的、真挚的情感,关于它的谱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吗?那么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月光曲》,去聆听那美妙的乐章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读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隐藏在课文中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3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
(1)贝多芬是谁?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课文几次提到弹曲子?分别是什么?
2、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
3、卡片出示: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等词语。并相机提问: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的含义。
4、刚才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了吗?谁来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5、同学们,你们刚才在读到课题时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记住,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读课文之时,无论是看到了课题,还是读里面的内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解决它。你们的疑问全部都解决完了,那现在老师还几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我们知道,“月光曲”是一部音乐作品,那么课文中哪部分描写月光曲音乐的内容了呢?《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
课件出示:
(1)课文的哪部分写了《月光曲》音乐的内容?
(2)皮鞋匠兄妹看到了什么?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景象吗?
(3)《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
a舒缓—渐强—高昂b高昂—舒缓—较弱c较弱—舒缓—高昂
6、小组汇报,师让学生不看课文说他们看到的画面,相机出示图片。
7、穷鞋匠兄妹真的看到这些景象了吗?那是什么呢?对,是听到《月光曲》后穷鞋匠兄妹听后产生的联想。
8、 “月光曲”音乐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谁能结合板书中的图片说一说,什么时候它的旋律应该是舒缓的,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渐强,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是高昂?
9、大家到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去读一读,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再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10、谁来读一读?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应用平静、舒缓、柔和的语气去读)大家试着读一读,声音要轻,语速要慢。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渐强,语稍速快一些)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激昂,语速要快)
11、月光曲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盲姑娘兄妹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大家想不想听听?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播放音乐)
12、听完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
13、同学们,关于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疑惑?
15、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要为她弹奏两首曲子呢?弹奏每一首曲子的原因都是什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6、从贝多芬在清幽的小路上散步到走进茅屋为盲娘兄妹弹奏一曲,再到弹奏一曲之后盲姑娘懂他的音乐,贝多芬即兴又创作一曲,你认为贝多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板书:平静——同情——激动)
16、请大家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16、由此可见,乐曲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是统一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17、贝多芬胸中的情感,犹如大海的波涛,他用音符把他这些情感献给了这对特殊的知音,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送给这对贫苦却热爱生活的兄妹。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0、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而创作,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做到这一点了吗?此时,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盲姑娘及穷鞋匠说些什么?
11、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被贝多芬及盲姑娘兄妹深深地感动着。被皮鞋匠虽然想满足妹妹愿望但因生活贫穷而无法实现的无奈感动,被他们兄妹之间浓浓的手足之情感动,被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不放弃对音乐的痴迷与执著感动,更被贝多芬高超的音乐造诣及他对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那么同学们,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你想怎么做?
12、《月光曲》的谱成是一个传说。有人说,传说是假的,不是真的,但也有人说,传说也许不真实,但传说是美的,它让那么多人把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又让那么多人从此留下了这一页,但无论是穷苦的鞋匠兄妹,还是大音乐家贝多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相信一点,真正的音乐是献给那些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就像海面上的月光,它也许会被乌云笼罩,但它最终会走向光明。
作业: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传说吧!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其它音乐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写下自己听后感受。
《月光曲》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课件播放音乐《致爱丽斯》,刚才这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师: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她很聪明啊,她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听过吗?据我所知,这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生:贝多芬(师板书“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板书:月光曲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资料。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请简单地讲一讲。
2、检查读课文。纠正字音。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默读,师巡视,师插话:恩,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画了下来,我相信有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
(生读。)
读了这兄妹俩的对话,你体会到什么?
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满足妹妹亲耳听曲子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反过来叫哥哥别难过,安慰哥哥说自己随便说说罢了。
师:贝多芬被兄妹俩的互相体贴的手足之情感动了。
师:贝多芬弹完了一首曲子之后,有没有离开兄妹俩的家啊?(生答)他为什么不离开?(他被姑娘热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想为姑娘再弹一首曲子。)
2、细读第八自然段
1)感受情景
师:你们可真会读书啊。贝多芬多想再为姑娘弹一首他自己的曲子啊?可就在他要弹奏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到底是怎样的意外啊?(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蜡烛灭了以后是怎样地一副情景啊?(出示课件)请你用横线划出描写当时情景的句子。
2)读句子
a、默读,想象当时的画面。
b、齐读,要求读整齐,语调轻柔。
3)理解词语
师:那在这里的“清幽”一词是什么意思呢?(秀丽而幽静)能不能给它找个好朋友啊?(幽静)
4)点明〈月光曲〉的由来
师:当时贝多芬按键弹起的是哪首曲子啊?(月光曲)能谈谈你的看法吗?(因为当时贝多芬是借助月光弹这一首曲子的,因此命名为〈月光曲〉。
3、细读第九自然段
1)整体感知
师: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出示课件,教师范读)
2)理解曲调
师:你们觉得这首曲子的曲调应该是这样变化的啊?(出示课件)(舒缓—明快—高昂)老师这里有三副画面,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的文字的描述,把这三副画排排顺序?(3 1 2)(小组讨论)
3)整理画面
a、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b、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c、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你们想听这首〈月光曲〉吗?那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吧。(播放flash)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一边欣赏,一边介绍)这是第一副画,它描绘的是月亮刚刚升起的画面,曲调非常的轻柔;这是第二副画,描绘的是月亮渐渐升高的画面,曲调渐渐明快起来了;这是第三副画,描绘是海风吹来时的画面,曲调就变得十分高昂了。
师:下面我请同学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读,并对照一下,是描写哪一副画面的。
4)读句子
a、自由朗读,要求读通顺。
b、齐声朗读,要求读整齐。
c、个别朗读,要求语调的变化。
5)感情升华
师:当皮鞋匠看着妹妹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月光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他想到了什么?(她仿佛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相信同学们听完以后肯定也有感想,跟大家说说你的感受吧。
4、读第十自然段
1)接近尾声
师:同学们,你们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吗?(生答)正如你们一样,
这兄妹俩也被这美妙的琴声陶醉了,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陶醉了呢?(他们连贝多芬什么时候离去都不知道。)
2)点明主旨
师:那你们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会匆匆离去吗?(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
四、欣赏音乐
师:〈月光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今天我们正好有这样的机会,就让我们再来领略一次这首乐曲的美妙之处吧。(播放音乐)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的作品,希望你们课后能多去搜集贝多芬创作的歌曲,多听听他的乐曲,体会一下他的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
六、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月光曲》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品析月光曲的乐曲美,探究文本的语言美。
2、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古诗、引乐曲
说起月光,你会想到哪些优美的诗句?
是啊,月光如水,柔柔的洒满大地 ;月光如诗,轻轻地勾起情思;月光的美也能用乐曲来表现。(板书:乐曲)
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表现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已经呢?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乐曲之美的呢?(板书:语言)齐读课题。
二、读文本、品意境
1、请同学们翻开书,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在讲《月光曲》的内容吗?
2、快速地浏览9自然段,说说: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这些画面是真实的吗?(板书:联想)
l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实在景物的句子,用 勾下来;
产生联想的句子用( )标出来。
l 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4、自主学习
这段联想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画面)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用铅笔标注答案。
抽生汇报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变化过程。
(板书: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
5、指导品析:作者是怎样用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的意境?
我们一起来欣赏描绘第一幅图的语言。屏幕出示语言,齐读。
l 皮鞋匠听到怎样的旋律才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音乐速度是快还是慢?音调是高还是低?)
l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音乐的舒缓柔美?
l 屏幕出现音乐和画面,请学生欣赏
l 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柔美的意境。
l 总结学法,屏幕出示。
6、合作探究
随着乐曲的变化,皮鞋匠脑海中联想的画面也在发生变化,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描写“月亮初升”和“波涛汹涌”的有关句子。
汇报合作探究的结果。
7、作者将事物与联想结合,用美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美妙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先是轻柔舒缓,而后明朗轻快,最后高昂激越的美的乐曲,现在,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倾听这优美的乐曲,相信你也会浮想联翩吧。(多媒体播放《月光曲》三个乐章的片段,生欣赏)
8、多美的乐曲啊!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再现月光曲的舒缓、轻快、高昂。
9、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信,可以读读。
三、仿写练习
1、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牧童短笛》。同学们也展开丰富的联想,去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
2、说:听了这轻快的曲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3、写: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
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4、评: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注意倾听,请你评价。
四、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也学会了用语言文字表达乐曲之美,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在聆听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你的感受,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