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美篇6篇(四季乐园:田园杂兴教案精选6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六篇精选的“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美篇”。这些文章以四季田园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人们的生活琐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这些作品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带给读者一种宁静和愉悦的阅读体验。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1
《四时田园杂兴》
备课人 总第 节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关键: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时:2课时
教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介绍作者
1、出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一片地里,有一个小朋友在劳动
2、介绍作者范成大
二、 初读古诗 相机识字
1、 老师范读课文
2、 让老师借助拼音小声读(边读边圈画生字)
3、 分小组学习生字(组内互相启发,想出好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4、 自学汇报,教师点拨
绩:注意读音,理解字义,扩词,用词造句。
供:多音字。耘:注意读音。
三、 巩固练习
1、 出示卡片 2、 开火车认读 3、 分别组词 4、 指导书写
四、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的意境
1、 指导感情地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朗读)
2、 指名朗读
五、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特色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巩固
1、 出示卡片
2、 认读字音,口头扩词。
二、 指导学法,品读古诗
1、 带着生字回到古诗当中, 再来读这首诗,边读边画出示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对字词进行研究和交流
2、 学习小组汇报
出示软件, 相机指导查字典取义。
字在字典应取哪个意思?把这个意思放在诗中,诗句是什么意思?
3、 同桌同学之间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互读互评。
4、 教师点拨,指导表情达意。
三、 发展语言,启迪灵性
1、 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在种瓜,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那个学种瓜的孩子,你会怎么回答呢?
2、 同桌之间设计一次过路人与小孩的对话。
四、 质疑问难 深化理解
五、 知识延伸
特色作业:
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劳动诗写下来,并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配画。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2
【文本分析】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四时田园杂兴》是一幅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教学难点】流传至今的田园诗真实地描写了乡村的质朴生活,充满恬适,也充满辛劳。要让身处水泥钢筋怀抱中的城市人体会乡村生活,有着时空的隔阂和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
【教学策略】提起乡村,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话说,每个人心目中的乡村都不一样。通过文本的朗读,看插图补画面、用想象使对乡村印象变得丰满、灵动。让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设计】
一、读懂诗题,了解诗人
1.写诗题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纠正“兴”读第四声。文中指:兴致)
3、吟诵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诗。
4、了解诗人。范成大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著有《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
二、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请同学读,纠正字音。(昼、耘、供、傍)铺开练读。
3、写生字。(昼、耘、绩)挑选一个来书写,边写边指导,并且在课本上练习写一个。
4、再请同学读,要求读准确、读响亮。
三、整体把握
5、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板书:注释理诗句】
(学生自学)
7、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
四、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1、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范读。
2、出示课件:书上插图。看着图,请你静静的听,静静的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堂交流。(我听到草丛中有夏虫在鸣叫。)(我仿佛看到知了就停在那棵巨大的桑树上,不停的在叫。)(我还听到风吹过茂密的桑树,树叶哗哗的乱响……)
3、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例如:耘田、绩麻、当家、供耕织、学。
通过模仿“耘田”体会农村男女劳作的辛苦→ “各当家”的快乐。【板书:快乐】
师:他们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那将是一份沉甸甸的喜悦啊!所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范成大看到这对勤劳的儿女。他的心情必然是高兴的、欣慰的。他禁不住赞叹“村庄儿女各当家。” 【板书:插图显诗意】
→童孙们“学”的快乐。
师:你们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学过大人做事?。。。。。。你们在做这些的时候心情如何?(很高兴。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诗中的童孙心情如何?让我们很高兴的读读这句;兴致勃勃的读;乐此不疲的读。范成大看到之后心情又如何?他看到的是这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肯定也会禁不住赞叹“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村子里只有一个童孙吗?其他童孙们可能在干什么?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把作者没有写到的内容写下来。 仿写诗句:“童孙未解供,也。”【播放田园音乐】
例:【童孙不懂供蚕桑,也摘嫩叶入盒中。童孙未解供渔猎,也卷膝盖握长叉。童孙未解供猎渔,也下河去摸鱼虾。】(也可以自由表达。)
师总结:太妙了,你们的想象已经突破图画所给予的限制了。这种【板书:想像悟诗情】的方法能够把诗读出情,写出意。我想此时此刻,我想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已牢牢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吧。来,带着诗人的快乐兴致让我们一起吟诵古诗(配乐)
五、拓展阅读。
1、出示范成大的两首田园诗: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四进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生读,指名读读。)
2、结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读读这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能够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说话中得到运用,甚至成为像范成大、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儿女当家
快乐
童孙 学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1、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整体感知
1、美读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正音:绩,在这儿读第一声,跟老师念:夜绩麻,各当家。
谁有信心为大家读读这首诗?(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谁还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读。
2、农民在忙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原来大人在耘田,绩麻,小孩子在学种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没时间欣赏?(昼、夜)
耘田、绩麻是两种农活,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第三句诗中的哪个词?(耕织)
古时候,农民就是靠耕耘和纺织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你知道,除了耘田和绩麻,农民还需要干哪些农活?(插秧、施肥、播种、除虫)有那么多活要干,难怪范成大会看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再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默读这首诗,默读下面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的顺畅些,那就更了不起了。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句的意思吗。(白天出去给庄稼除杂草,晚上在家把麻搓成线,村庄的儿女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出示)
这就是农民伯伯在耘田,把杂草除掉,才能使秧苗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刚才的补充,我们知道了,除了耘田,要使一粒种子成为一株结着沉甸甸的稻穗的稻子,还需要干很多活。这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带着这份感受来读这两句诗。
把麻搓成线,人们又可以将它们织成布,瞧,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也不愿闲着,熟练地织着麻布,一家人就有衣服穿了,不过还得有能干的村庄女儿一针一线缝起来,所以,庄稼人的口中食,身上衣,都是来之——不易的。
读读这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昼出耘田夜绩麻,要当好这个家,还真不容易!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村庄儿女?(勤劳,辛苦,忙)
勤劳的村庄儿女,世世代代住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着,耕耘着。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诗的味道,谁愿意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夸夸他们吧!
大人们如此勤劳,即便是——(引读)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谁可以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小孩子不懂从事农事,也在桑荫下学种瓜)
从这两句诗里,你又读出了什么?(学样,分忧)田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很爱劳动。其实我们和这两个孩子一样,都是——童孙未解供耕织。
6、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上两个小孩的动作、神态,想像一下,童孙们会怎么来种瓜?
原来他们是这么种的,还挺像样的,你认为他们在种的时候,心情会怎样?(高兴,期盼)(读)
感情朗读整首诗:这可真是大人忙,小孩忙,昼也忙,夜也忙,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把这首诗献给这些勤劳的人们,(齐)
能背背这首诗吗?同桌互相背背看。(指背,还有谁要背,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
三、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读了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感受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农民的勤劳和辛苦,还有丰收时的喜悦,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读这几首诗,体会体会,我也想读,可以吗?我读每首的第一句,你们接着读。
就是这样美丽的田园风光,就是这些勤劳的田园人民,令范成大陶醉其中,乐而忘忧。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其余57首《四时田园杂兴》,读读背背,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4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作者:樊大成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
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5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6
(一)概述
(四时田园杂兴)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乐趣》中的第二主课。本课是一篇古诗,讲的是描写农村 自然景色和一般生活的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劳动者。古诗内容鼓励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懂得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需要劳动,人人爱劳动。设计理念:整首古诗争取在一课时里完成。学生在各种情景下,利用已掌握的文字学习工具学习课文中的生字。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说写结合,仿编、续编或创编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或小片断,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深层次加工训练。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二、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
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认同从小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参与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12-14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经历和劳动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帮助家人做家务等;
4.学生已有较好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能借助事先查到的资料阅读拓展材料;
5.学生能根据提示仿、或创编古诗,并乐于表达。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不理解的主词组或诗句(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采用以前掌握的拆字理解法进行理解(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如什么是梅?)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如:“过了几天”、“自己去游吧”)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创新写作,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识字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诗题
折题
课件
“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激发学生兴趣
手动
范成大是古代杰出诗人
3′
自制
古诗范读
有感情地读
课件
再现古诗意境
创设情境
手动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
5′
自制
指导朗读
情感
课件
课文插图和需指导朗读的句子
引导
手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
自制
拓展阅读
理解掌握
课件
资料中的古诗
拓展知识面
手动
再次认识范成大以反映
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诗。
6′
自制
复习
强化理解
课件
整首诗所有的知识点
巩固知识
手动
理清课文思路,会复述
6′
自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介绍作者: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b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c听范读(附课件)
d个人自由朗读。
e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附课件)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2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a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这两句诗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
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
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4、复习巩固附:课件
八、总结与评价
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主要侧重于学生能够在熟诵诗句的基础上,能在脑子里重现古诗意境。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还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措施。(见下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具体内容
评价方式
知
识
与
技
能
1.诗句
a.读音准确,无不认识的字;
b.读音准确,吟诵时感情丰富;
c.连词准确,吟诵时能准确连接词语,不读破词;
d.词句通顺,能够根据韵律读句;
e.能够利用查找到的资料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a.一颗星
b.两颗星
c.三颗星
d.四颗星
e.五颗星
2.课文
a.能够朗读古诗,无不认识的字;朗读时富有韵律性;
b.能够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c.背诵课文。
a.一颗星
b.两颗星
c.三颗星
3.写作
a.能够仿写古诗,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学写诗,不要求押韵;
b.修改写好地诗;
c.能够写出诗句包含的意境。
a.一颗星
b.两颗星
c.三颗星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a.能够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
b.能够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思考;
c.围绕问题,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向老师或同学表达;
d.围绕问题,能够积极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形成小组意见。
a.一颗星
b.两颗星
c.三颗星
d.四颗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内化与外化
a.能够给家长讲述自己劳动本领的一件事情;
b.自己再尝试学会一项本领。
a.三颗星
b.四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