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智者的警示: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主题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共包含4篇文章。这些教案将通过深入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古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读者将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智者的警示: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等。

3、了解古代散文中以喻明理的方法,学习齐威王虚心纳谏的品质。

教学重点:

以喻明理和虚心纳谏的品质。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此文学生初中时已学过,本次学习,旨在复习巩固、加深印象和温故而知新)

第一课时

一、读

听录音朗读,学生跟读,从整体上熟悉文章内容,加深印象,同时勾划文中的基础要点和疑难问题。(强调断句:今齐地/方千里)

二、解:

复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师串讲,提示、点拨)

①实词:修、昳丽(佚名,轶事,卷帙浩繁)、服、孰、孰与、及、以为、美、私、诚、蔽、刺、谤讥、市朝、间、期年、朝

②虚词:而、也、以、之

③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宾语前置句:忌不自信

省略句:与坐谈//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句:能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齐读全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一、议

1、第一段内容为什么要详写?

明确:为下文的讽谏作一个强有力的铺垫。(道理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领悟)

2、邹忌劝谏齐王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以生活事例为喻的讽谏艺术。(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戏告。譬喻)

二、补:

1、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螳螂捕蝉(刘向《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3、结论:使用譬喻,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悟:

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反面事例:《扁鹊见蔡桓公》)

1、说话要得体,要注意方式方法,让对方容易接受。

2、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被谎言所骗。

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一、链:

齐威王赏罚分明

《资治通鉴》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juàn),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附“广播剧”剪辑)

晏子救烛邹

《晏子春秋》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景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邹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寡人闻命矣。”

二、练:完成教材练习题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以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答案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培养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合作探究,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分析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比干,被商纣王剁成肉酱;“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被唐太宗李世民当做自己一面镜子的魏征,因直言进谏而险被杀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因进谏反对供奉佛骨,触怒唐宪宗而被贬。历史上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一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有的进谏成功,有的失败,而进谏能否奏效,不仅要看君王是否贤明,还要看谏者是否注意进谏的策略,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领略它的语言艺术。

第二环节把握字词,整体感知

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一部国别史,杂记东西周及齐、楚、燕、韩、赵、魏、秦、卫、中山诸国之事。由汉代刘向整理加工而成,以国别体例记录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的韬略之书,共33篇。《战国策》长于叙事,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掌握字音词义:

形貌丽(yì)时时而间进(jiàn)

朝服衣冠(zhāo)期年之后(jī)

群臣进谏(jiàn)皆朝于齐(cháo)

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朝服衣冠(穿戴)旦日客从外来(明天)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私我者(偏爱)

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指齐王身边的近臣)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议论)时时而间进(不时;间或、偶然)

(字词:学生自读后,老师进行点拨,将本文应重点掌握的.字音、词语一一点明)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共四段。

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教师总结:本文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4、翻译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翻译: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更美)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翻译: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第三环节探究拓展,激思启智

问题一: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采用什么手法?

(巧用“三叠式”结构手法,体现了课文结构的对称美,排比、递进的层次美)

教师说: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这些内容。但是文章中还有一些与三有关的内容,那就是:时间上的“三”:“朝”、“旦日”、“明日”;邹忌思想转变的“三”:“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发展的“三”:邹忌现身说法讽谏、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

问题二: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答: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目的: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问题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问题四:说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是什么?

(善用类比、对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说说本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从普通人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方面谈;从说话、交际的艺术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这样设计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齐威王群臣他国

讽谏→纳谏→进谏→朝见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运用以读带译的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巧于设喻、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的技法。

3、通过古文的学习,看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正是有了他不时地对齐威王提出建议,才使齐威王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感知:

集体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一)读法指导: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响亮、畅达无阻、口诵心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复述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味韵味。

读法指导:用不同的语调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四)分析对话,体会感情。三问三答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赞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问客,“我与徐公孰美?”——平淡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谀奉承

(五)角色朗读,翻译表演

三、研读课文,品味精妙

(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

三思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2、提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件小小的家庭琐事,在对这件家庭琐事反复思考、分析后,邹忌“入朝见威王”,在朝廷上,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委婉设喻

三比

(妻)私

————

私(宫妇)(妾)畏

————

畏(臣)

(客)求

————

求(四境之内)

3、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

明确:齐王纳谏——三赏

臣民进谏——三变

上赏:面刺

令初下:门庭若市中赏:上书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下赏:谤讥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4、提问:讽谏的结果如何?明确:战胜于朝廷

5、点题

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邹忌进谏的智慧,也要看到齐王纳谏的明智。

(二)深入讨论、品读智慧。

1、讨论:从“三问”到“三思”再到“三比”,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邹忌,请同学们讨论,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邹忌的智慧?

明确:“三问”——发现问题,细节意识

“三思”——思考问题,自我反省

“三比”——解决问题,委婉设喻

2、学习进谏的艺术

3、拓展知识

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4、学习古文的意义

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现代人的指示肯定远远超过古人,但智慧却未必!”正也正是我们提倡学顾问的目的,我们要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智慧。

四、强化延伸、拓展视野

1、阅读“一鸣惊人”的故事,说说淳于髡是如何提醒齐威王的?

2、职场调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外读一读东方朔谏汉武帝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进谏的语言艺术有何不同?

汉武帝是一个迷信神怪的人。一次,有人向汉武帝献上一坛酒,说是喝了能长生不老。东方朔觉得那是骗人的假话,便偷偷地把这坛酒喝光了。武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要杀掉东方朔。可是,东方朔毫不慌张地说:"假如微臣所喝的,真的是能长生不死的酒,那么陛下是杀不死我的。但是如果臣不幸真的死了,那么说明酒不能保证饮者长生不死。那么那位进酒

的先生就是欺骗您,该当死罪了。"汉武帝也觉得他言之有理,也就免于一死。

★其他类似内容

1《父母的心》教案4篇

《父母的心》教案4篇

本文主题为《父母的心》教案,共包含4篇教案。这些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父母的心》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其...

查看剩余 81% 《父母的心》教案4篇

2《水》教案4篇

《水》教案4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四篇关于《水》的教案。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这些教案,我们将深入探讨水的特...

查看剩余 78% 《水》教案4篇

3《愚公移山》教案4篇

《愚公移山》教案4篇

《愚公移山》教案精选了四篇精彩教学案例,通过深入剖析这部寓意深远的寓言,旨在引导教师们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

查看剩余 84% 《愚公移山》教案4篇

4《牧童》语文教案4篇

《牧童》语文教案4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牧童》语文教案4篇。《牧童》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民歌,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通过这4篇教案,我们将深...

查看剩余 89% 《牧童》语文教案4篇

5《杨柳青》教案 4篇

《杨柳青》教案 4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杨柳青》教案的四篇内容。这些教案涵盖了《杨柳青》的背景知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方面,旨在帮助教师...

查看剩余 80% 《杨柳青》教案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