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美篇6篇(《智者的警示: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主要介绍了《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美篇6篇。这些教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故事。通过阅读这些教案,读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唐代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昳丽:光艳美丽
窥:照
旦日:第二天,同下文"明日"
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
私:偏爱
蔽:爱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
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
间进:偶然进来
期年:满一年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归纳整理:
1、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梅?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3、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形貌昳丽(yì)
B.燕、赵、韩、魏闻之(yàn)
C.期年之后(jī)
D.时时而间进(jiàn)
2.下列红色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求闻达于诸侯
A.有求于我
B.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红色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幕天席地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王之蔽甚矣
4.选出下列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两项( )
A.窥镜而自视(偷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5.下列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C.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我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D 5.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注解,自行翻译课文,提高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上网查阅专题性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剧本,自行导演的能力。
4、帮助学生体味本文劝谏的语言艺术,分析人物性格及学会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的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准备课
一、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
二、任务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组成学习小组。
(1)文学常识专项组
(2)课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组
(3)剧本改编和表演组
(4)人物形象及对劝谏艺术分析组
三、学生上网及查阅图书,编写剧本和演练。
第二课时: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探究。
一、文学常识专项组
该组学生向同学介绍《战国策》及邹忌和齐威王后,老师作适当的补充。
二、课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组
该组学生合作以段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老师补充:
(1)对“讽”“谏”“刺”“谤”用比较分析。
(2)词类活用:“服”“私”“美”等作分析。
(3)对实词的注释:“孰”“私”“间”“期”“信”“进”“方”“窥”等。
(4)特殊句式:选择句“吾孰与徐公美”。省略句“与坐谈”。宾语前置句:“忌不自信”
三、剧本改编和表演组
该组学生上台把第一课时排练的节目呈现给同学们,穿越了时空,把人物内心世界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四、人物形象及对劝谏艺术分析组
(1)对剧本改编和表演组的节目作点评:如趣味性,灵活性,生动性,创新性等。老师要肯定学生的同时也作分析。
(2)对劝谏艺术分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邹忌与妻、妄、客对话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②妻、妄、客是怎样回答的`?
③邹忌从比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④文章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及自省的目的何在?
⑤这里运用什么样的说理手法?有什么好处?
⑥标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是讽齐王,为什么还要写齐王纳谏后的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习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习方法 :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习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原因:( ) (为什么)
讽
方式:( ) (怎么办)
效果:( ) (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 之情,妾 的回答,客 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 齐王三赏 齐国三变
时间:“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4
【设计简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忠言有时未必逆耳,那是要看人们如何看待别人的劝谏。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将会领略到以雄辩著称的`邹忌的讽谏之法,相信一定会给同学们带来启示。
二、解题并简介邹忌和齐王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包括生字的读音、某些句子的节奏。
2、朗读指导:
⑴请学生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妾弗谤讥期年时时而间进
⑵注意节奏如“今齐地/方五千里”
⑶朗读语气:
朗读时,要把握好语气,如第一段邹忌问自己与徐公谁美时,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妻由衷的偏爱之情,妾是卑怯顺从的口气,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五、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课文结尾写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此”指代什么?
2、为什么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3、待学生找到依据后,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归纳:从“令初下”到“期年之后”,出现了由“门庭若市”直至“无可进者”的可喜形势,可见进谏情况出现了“三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4、学生找到原因后,请学生翻译该句子,并明确这是齐威王“三赏”的结果,然后齐读最后一段。提醒学生其中有成语“门庭若市”,并注意排比句的效果。
5、齐威王能作出如上决定,是受邹忌的讽谏,那邹忌是如何劝说的?
6、学生合作探究,明确邹忌的“三比”后,应该体会到邹忌设喻说理的方法,他由己及君,由家事说到国事,这是类比说理。提醒学生回忆上一单元的《公输》和《鱼我所欲也》同样出现过类似方法。
7、学生齐读第2段,解决词句理解上的疑难
如私臣:偏爱齐之地方: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
8、那邹忌因什么而有上述思考呢?
学生会说到邹忌的“三问”,其妻、妾、客的不同语气的回答以及邹忌的“三思”,要求学生认真读好三句答句以及邹忌的“三思”,并翻译,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一个提宾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1段,并提醒体会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语言魔力。
9、由此可见,邹忌和齐王是怎样的人?
10、归结课文: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邹忌因小见大,由己及君,形成了三问──三思──三比──三赏──三变──战胜于朝廷的行文思路。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
六、朗读课文
七、明确纳谏除弊在当时的作用和借鉴意义(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八、总结并延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到了邹忌这一贤臣和齐威王这一明君,相信邹忌这一善于讽谏的谋臣形象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学期我们学过《唐雎不辱使命》,唐雎那善于辞令,不畏强暴,积极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我们应该记忆犹新。《战国策》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请大家课后去阅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出自《国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请比较厉王和齐威王对待臣子的讽谏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于彘。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写一段文字,要求用类比说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
3、课外阅读《战国策》中的短小故事。
【附板书】
三问“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起因)
妻──私臣
三思妾──畏臣──明己之弊
客──求臣
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朝廷之臣──畏王──推王之弊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讽谏
齐王纳谏
面刺──受上赏
三赏上书──受中赏──措施得力
谤讥──受下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三变数月后──时时而间进──效果彰显
期年后──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平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