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模板4篇(《智者的劝谏:邹忌讽齐王》)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模板4篇。这些教案模板以古代寓言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为基础,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德育课,这些教案模板都能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习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习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注解,自行翻译课文,提高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上网查阅专题性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剧本,自行导演的能力。
4、帮助学生体味本文劝谏的语言艺术,分析人物性格及学会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的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准备课
一、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
二、任务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组成学习小组。
(1)文学常识专项组
(2)课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组
(3)剧本改编和表演组
(4)人物形象及对劝谏艺术分析组
三、学生上网及查阅图书,编写剧本和演练。
第二课时: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探究。
一、文学常识专项组
该组学生向同学介绍《战国策》及邹忌和齐威王后,老师作适当的补充。
二、课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组
该组学生合作以段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老师补充:
(1)对“讽”“谏”“刺”“谤”用比较分析。
(2)词类活用:“服”“私”“美”等作分析。
(3)对实词的注释:“孰”“私”“间”“期”“信”“进”“方”“窥”等。
(4)特殊句式:选择句“吾孰与徐公美”。省略句“与坐谈”。宾语前置句:“忌不自信”
三、剧本改编和表演组
该组学生上台把第一课时排练的节目呈现给同学们,穿越了时空,把人物内心世界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四、人物形象及对劝谏艺术分析组
(1)对剧本改编和表演组的节目作点评:如趣味性,灵活性,生动性,创新性等。老师要肯定学生的同时也作分析。
(2)对劝谏艺术分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邹忌与妻、妄、客对话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②妻、妄、客是怎样回答的`?
③邹忌从比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④文章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及自省的目的何在?
⑤这里运用什么样的说理手法?有什么好处?
⑥标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是讽齐王,为什么还要写齐王纳谏后的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3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 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四、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5、之
a、 臣之妻私臣 (结构助词 的)
b、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代词,指客)
c、 孰视之 (代词,指徐公)
d、 暮寝而思之 (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
e、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f、 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 )
6、美
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漂亮,美丽)
b、 吾妻之美我者 (赞美,认为……美)
7、于
a、 欲有求于我也 (向)
b、 能谤讥于市朝 (在)
c、 皆朝于齐 (到)
d、 皆以美于徐公 (比)
8、间
a、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jiān夹缝、间隙、空隙)
b、时时而间进 (jiàn间隔、间断、偶尔)
9、以
a、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b、 以钳搏之 (用)
10、若
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b、 门庭若市 (如,好像)
五、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今: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身边的`人 侍从 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今:讽刺)
5、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高——今:修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今:自私)
7、邹忌讽齐王纳涑(讽:委婉规劝——今:诽谤 )
8、窥镜而自视(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
9、暮寝而思之(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六、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七、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小结】
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一生活小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美邹忌,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是为突出主题作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相似之处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在写作方面可加以借鉴。
【结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5、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