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化读后感通用8篇
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的解读和评价,写读后感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方法,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写文化读后感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的解读和评价,写读后感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方法,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写文化读后感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文化读后感篇1
最近正在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个书名我已听说许久,但是不知为何,却是这段时间才决定买来品读。我是个性子比较急躁的女汉子,这样的性格自然也影响着我看书的取向,我喜欢看小说,有故事情节,可以一边看,一边在心中上演我一个人的剧场,而对于散文类的“文绉绉”的作品我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一直有意无意忽略掉这本书的原因吧。
书买来已有一段时间,到如今已阅至过半,这跟我以往的习惯不同,以前买小说都是通宵达旦地看,一页一页,一夜一夜,一目十行地翻阅,想要赶紧看到最后,早点知道结局。可是《文化苦旅》不同,我难得的沉下了心,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不愿错过任何细节,也许,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我到今日才发现。
且不说余秋雨这个人如何受争议,至少这本书让我感触良多。书中每篇一个地方,这些地方有的我去过,有的是我向往去的,既然是“文化苦旅”,自然所讲的主要还是那些地域的文化底蕴。各色风景,衍生出各种地域文化,而这些地域文化成熟到一定程度又会促使着该地的人文风景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都江堰》中被李冰所驯服的长江,在那里吃尽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壮阔的千年水利工程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李冰的治水韬略也被偷换成了治人的谋略;《道士塔》凄凉地矗立在莫高窟外,残留的壁画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如何的辉煌,破败的洞窟控诉着当年这里所遭遇的恐怖的一切,让人留下悲愤的泪水。而为什么称之为“苦旅”,我想,一个人在大地山川之间穿行,寻找着千百年前的'文化气息自然是苦的,而一旦寻到,那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全身,使人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感受着贮存在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的文化奔泻而出,这又何尝不是一大“乐事”呢?
到如今,书已过半,留给我的感触让我久久无法忘怀,短短数百字,却使千年的喜悦、哀愁、愤怒跃然纸上,这便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不知何时,我也能如余老先生一样,一顶草帽、一叶扁舟踏上文化之旅?
写文化读后感篇2
拜读了马总的《平安心语》,这是一本讲述平安发展史的书籍,我看到了平安早期创业的艰辛,无中生有绝非易事,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走过的路很不简单,在发展过程中追求领先,不断改进企业的管理体制,在不同发展阶段塑造了平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正是这些才使平安有了今天的市场地位和企业价值。
马总在书中这样说道:“对一家企业的发展来说,资本、人才和技术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当属文化。”确实如此,平安作为一家如此大规模的公司,却仍能保持高效的执行力,我想,这与其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卓越的企业文化能够将资本、人才和技术有机地贯穿起来,从而能够强有力地积聚和吸纳资本,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的优势,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平安不断进步,立足于市场,连续三年入选“财富500强”的关键所在。
书中用“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危机感,马总也曾提出树立“永远在创业”的意识。诚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安已经不是中国唯一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创新,保持强烈的发展欲望,才能以创新的产品和技术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平安也正是这么做的,平安在上海张江建立自己的数科后援中心,为平安集团提供良好的后台支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平安在中国首推车险电销,当其他保险公司反应过来之时,平安已经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现在,平安又推出了网销产品,相信又会是中国保险业一次新的变革。不难看出,平安在新产品的选择上抓住了客户的需求,那就是便捷,在现今社会,每个人都在忙,没有什么比时间更珍贵的了。不久前,平安还推出了“一账通”服务,这对平安建成国际领先的金融集团来说必是一大助力。
“平安与竞争是相生相伴的。”从外部竞争到内部竞争,从公司间的竞争到个人的竞争。平安在人才机制上讲究“竞争,激励,淘汰”。如果企业有这样的体系,必然激励优秀人员脱颖而出,也能够有效地淘汰人。企业有了这套体系,公正、公开、透明、简单的文化才能建立以来。如果没有内部竞争、激励、淘汰机制,必然是大企业病丛生,平均主义严重。在这样的机制下,可以培育出优秀的人才,这也是平安人经常被外部公司挖墙角的原因。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不可避免,但是,对优秀的企业而言,人才应该是流而不失,因为这样的企业能够不断培育出新的人才。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来到平安,同时,身上也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满招损,谦受益”,愿我能与平安齐成长,共进步。
写文化读后感篇3
人是符号的动物,而语言则是所有符号中最为重要的符号,因此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文化与其他任何关系都不可取代的。如果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因为人有文化而动物没有文化,那么,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语言。
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由这些话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密切,以及它们所涉及的范围的广博。下面就来看看有那些方面吧!
从词语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们的过去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来。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例如,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便不能撇开文字。现在和钱币相关的字,像财、货、贡、赈、贷、赊、买(買)、卖(賣)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何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行。又如当初造字时“纸”字何以从纟(糸)呢?那是因为在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还有“笔(筆)”字,从“竹”从“聿”,《说文解字》解释说:“聿,所以书也。”就是说,聿是用来写字的工具。秦汉时期,笔杆大多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又加了竹字头。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语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现在姑且舍去几个文化较高的族语不谈,单从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些少数部族的语言里找几个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针婆”,云南的少数民族叫“结婚”做“买女人”。从这两个语词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社会对于妻子的看法和买卖婚姻的遗迹。当我们调查文化较低的族语时,遇到抽象一点的语词,像代表动作或状态一类的词,往往比调查看得见指得着的东西困难得多。可是一旦明白他们的造词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比方说,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发怒”做“血滚”,“欺负”叫“看傻”,“伤心”叫“心冷”,这几个词的构成,多少都和这些动作或状态的心理情景有关。在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知识所能解答的范围以外,往往也容易发生许多神意的揣测。例如,福贡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黄马吃水”,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日食叫太阳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语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块。所谓“借字”就是一国语言里所糅杂的外来语成分。它可以表现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言上所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例如把外国语词的声音转写下来,或混合外国语言和本地的意义造成新词。就像纯音译的:软椅叫沙发(sofa),咖啡coffee、可可cococa、朱古力chocolate等;音兼义的(即有些借字虽然音译的,但所选用的字往往和那种物件的意义有些关系):广州话把领事叫做江臣(consul),把电话叫做德律风(telephone),还有美国凉爽饮料译作可口可乐(coca-cola);还有音加义的:广州话衬衣叫恤衫(shirt),普通话冰激凌(icecream)、卡车(car)、卡片(card)等。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中华民族原来是融合许多部族而成,尽管每个部族华化的程度已经很深,可是从姓氏上有时还可以窥察它的来源。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和现代人里都容易找到。比方说,尉迟氏是唐朝的望族。相传于阗王室在唐以前就属vijaya(藏语)一族。于是于阗国人到中国来往的都以尉迟为姓氏。
至于唐代流寓长安的尉迟氏诸人,大概出自3个来源:一支出自久已华化的后魏尉迟部一族;一支是隋唐之际因冲质子而到中国来的;还有一支是族系和来历都不明白的。还有慕容氏本来是鲜卑姓,他的后裔分化成了两支:一支是广东东莞容氏,一支shiite山东蓬莱慕氏。这两姓看起来你毫不相干,其实是出于同一个祖先的。姓氏和别号有事也可以反映出宗教信仰。中国回教徒的姓固然有和汉人相同的张、王、刘、杨、李等等普通姓;同时也有他们特有的回、哈、海、虎、黑、鲜等纯回姓和马、麻、白、满、蓝等准回姓。纯回姓都以回教徒的谱系作基础,准回姓就有依据汉姓来的。因此我们有时可以根据这些姓氏就可以推断他们是不是回教徒。
写文化读后感篇4
捧一杯香茗,开一盏夜灯,看暗夜流动,品《文化苦旅》。在每个漆黑冷寂的夜晚,在昏黄摇曳的烛光下,我总爱斜倚床边,沉静于溢满小屋的书香中,任凭屋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我无所畏惧,因为跃动的文字给予我以精神的力量。
茶,历久弥香,因为其散发的是岁月的味道和风雨的气息;文化,历久弥珍,因为其彰显的是民族的灵魂和人文的力量。我想,这两者若是溯及根源,便不难发现竟是如此相似而又难以割舍!这之中,该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精髓和华夏子孙的梦想呀!?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上苍所赐,历史积淀。也就是几片普通得毫不起眼的嫩翠叶、日夜经受风雨洗礼的小生灵,只需晾干、烘炒便与热水融合;在滚滚热浪翻飞旋舞中,却成了映射中国文化缩影的一片碧波。荡漾开去,就是华夏儿女灵魂最深处的梦。寻梦?看来只有在文化中苦苦探索,孤身一人踏出“文化苦旅”的小径。中国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熏陶,未免深奥坚涩,想必能在这苦旅上迈开脚步的人从古至今也是少之又少。于是,正是历史的机缘和文化的被蚕食,拼凑出一个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人物──余秋雨先生。
在山水风物中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在漫无尽头的小径上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在其长期的熏染下一次又一次地积淀。只是可惜,历史文化也同时在渐渐消失,慢慢被蚕食。余秋雨先生看不下去了,于是一段段文字从笔尖流泻而出,凝结而成的就是《道士塔》、《阳关雪》。中国历代文人的思想都承载于一张张泛黄的书纸,当然这文化的精髓在五千年历史的浸泡下是难以数尽的,可为什么能岿然独存的藏书楼只有天一阁呢?为什么能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提供一个小小的栖息处只有天一阁呢?也许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焚烧着脆薄的纸页,也许是无边的愚昧在时时吞噬着易碎的智慧。于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此时,余秋雨先生坐不下去了,他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演绎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中华文化在余秋雨先生的脚印中不断恢复成长,然后,一个个文化缺失逐渐闭合、圆满。
不过,并非所有文化缺失都需要或都能够完全被填补,毕竟要“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总该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因为人们不懂得“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智慧;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其实废墟不值得羞愧,不必要遮盖。残缺了千年的罗马斗兽场依然散发着魅力,吸引着游人。可是我们的国人,就是爱讲面子、追求完美而擅长遮盖。在我眼里,金碧辉煌的新雷峰塔只会让人炫目,而模糊了“老衲”塔基的真实;于是我不由得又开始担心圆明园的明天……中国人若要大气,就不必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其实,废墟何尝不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夜已深,在月朗星稀之下笼罩着阴影的废墟中常传来悠长无奈的叹息,其实此时此刻它已不再是废墟,而是昨夜的故事,历史的残梦。废墟是历史的眼泪,这晶莹的泪花折射出今天太阳的光辉和昔日的余晖,这是从拨离土地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美得透彻,美得蕴藏玄机!多少年后,这片片废墟终将会融入土壤,从曾经祖先的丰功伟绩变成我们如今辛苦耕种的土地,而如今的废墟正是处在将融而未融的状态。现在,是时候了,我也该顺着残月的微光,在废墟中寻找灵魂最深处的梦……
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走上这漂泊旅程。一笑应艰辛,因为这本来就是文化的苦旅。文/余一帆
写文化读后感篇5
一个静静的午后,我坐在教室内阅读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屋外滴答的雨声像一首小曲,悦耳动听,将我的思绪带到遥远的北宋时期。
“大人好久不见,小弟范镇从许州来看望大人,大人别来无恙啊?”一位穿着整齐的来客彬彬有礼,问候主人。“托范兄的福,一切安好啊!快请到寒舍饮茶吧。”一位穿着朴素的官员在屋外迎客。
“范兄请坐,不知远道而来为何事啊?”范镇打量着主人家的设施,又去房间看了看,感慨道:“哎——不为别的,只为看望你,你为官清廉,日子过得如此清苦,何必呢?你那床被子……太寒酸了,夜里不耐寒啊!”主人微笑着双手作:“多谢范兄关心,这床被子早已习惯,至于清苦倒不觉得,现在的生活对我而言很满足了”两人促膝而谈,把酒吟诗,直到深夜。次日,范镇返回许州,他让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给主人。主人非常感动,在被子是用隶书端正地写到:此物为好友范镇所赠。他盖着这床被子直到去世。他不是别人,正是司马光。
司马光一生都过着及其简朴的生活,一贯粗茶淡饭,就是招待宾客,也只有三五个菜。我的思绪被拉扯回来,翻看整本书,写的就是中国历史精神。滔滔黄河孕育着中国文化,滚滚长江养育着华夏子孙,巍巍长河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变迁,雄伟的兵马俑展现了民族力量,悠悠的编钟奏出了神州乐章。
老祖先留给了我们宝贵的历史与文化,节俭是一种财富。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复兴,必须要学会节俭。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水少用些,钱少花些,电视少看些。节俭往小说,一张纸,一度电;往大来说,自然资源等等。生活中,很多人请客吃饭,点的是好几百的酒,吃的是价格不菲的菜;有人洗完手后任水龙头“哗哗”地流水……。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虽然有强大的实力与富饶的资源,可是铺张浪费不应该是中国人的“专利”。难道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随便浪费吗?更让人痛心的是,许多人好面子,不愿打包,请问面子能值几个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固然很好,但是咱的老根不能忘却呀!
道德修养就要从节俭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每个人可以问问自己,今天你节俭了吗?中华文化承载了无数人的心血,它源远流长。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了这本书,我懂了许多。
写文化读后感篇6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合上《文化苦旅》,我心中波涛汹涌。从踏遍中国到踏遍世界,一个个脚印中,见证着古埃及王朝盛世空前的礼赞;惊叹着罗马军队不朽的英雄战歌;见证着一战二战屠戮世界的无情炮火。他边走边悟,边走边写,在修行结束的那一刻,他终于破除了“人生之惑”,终于回归了最原始的“生态文化”。
初读这本书的人,如今都已经上了年纪,那个老版本曾经成为很多华人家庭三代人共同的灯下话题。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作家,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的思索天下的灵魂。”复旦大学空无一人的外文图书馆内,一盏灯,一支笔,一个沧桑的青年人,却编写出了影响深远的巨作《世界戏剧学》,至今,仍是这一学科的唯一权威教材。他还是个淡泊名利的人,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对当代世界作出了全新的思考。
许多世界知名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于高位的文学巨匠”。如果要问我所敬仰的作家是谁,我是不会犹豫地脱口而出:余秋雨先生!
?文化苦旅》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游记吗?并不是。这是一本余秋雨先生在寻访世界所有文化遗迹时记录下来的散文集,是一本令人动容的散文集!莫高窟、都江堰、三峡、庐山……他透过对世界上各处文化遗迹的思考,写出了现代人对当今世界的纠结,“保留”或者“埋没”?谁想让自己的过往如亚特兰蒂斯般沉没于汪洋之中呢?
人生途漫漫,长短何计?
如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虽挂念,但他知道,他肩负的使命何等重要。
写文化读后感篇7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写文化读后感篇8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期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往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往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