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优质6篇(《月下荷塘》教案精选6篇)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6篇优质的《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是一篇由林徽因创作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教案将帮助教师更好地解读和教授这篇作品,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方法,这些教案都将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6篇(《月下荷塘》教案精选6篇)

《荷塘月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荷塘月色》教案篇2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荷塘月色》教案篇3

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来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边,在荷塘上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田田:叶子非常稠密。平铺开来,密密匝匝。《采莲曲》

亭亭:姿态优美。

层层:高低有序,错综相间。以“田田”状荷叶的稠密,因为稠密,我们便可想象流水应该是看不见了。除此以外,荷叶还是有层次的,高低不同,错综相间。因为荷叶的稠密和错综相间,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叶,而荷叶看过了,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才见到了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

小结:以上写了荷叶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优美姿态。用到了哪些修饰词?板书

荷叶:田田(多,密)

亭亭(优美)

层层(高低错落)

零星:花之少。

点缀:与稠密,层层的荷叶相比,花就是点缀其间,映衬在荷叶绿色的背景上。“零星”和“点缀”可见花的数量之少,而且与荷叶的绿色形成色彩鲜明的对照。

袅娜:年轻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羞涩:年轻女子的神情。这里用来摹写花的形态,把花比作了人,它们有人一样的柔美和风姿婉约,有人一般的神情,含羞脉脉不肯绽放。

小结:以上写了荷花在月色下的光辉。用到了哪些词?板书

荷花:零星  点缀(少)

袅娜  羞涩(姿态美妙)

明珠  星星  美人(光亮,纯净)

到这里,荷叶,荷花都是静态的,荷塘难道是这样一直平静的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阵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且看作者怎样写这清香吧。

缕缕:细微,时断时续。缕缕不绝。

渺茫:远,不真切,依稀可辨。

小结:以上写了荷香。清香给人什么感觉呢?板书

荷香:缕缕  歌声(细微,不易察觉)

微风送来了清香,也使得叶子与花有了一丝颤动。请大家注意“也”,与上面的微风相呼应。叶与花的颤动形成了一道波痕。

一丝:幅度小。时间短。(不是一阵,不是一股,与微风相呼应)

颤动:幅度小,频率快。(不是震动,也不是抖动)

闪电:快。微风送来了荷香,微风还使叶子与花颤动(不是震动,也不是抖动)起来,但也是轻微的,只那么一丝,可见动的幅度不大,像闪电般快,见出这道波痕的不易察觉。

密密:与上文田田,层层相呼应。

凝碧:从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而来。“凝碧”的波痕,何谓凝?依我想来,应该是叶子非常紧密,一动起来,重叠的部分颜色加深,好像荷叶的绿凝聚到了一处,而这点凝聚的绿很快传到了荷塘对面,所以就形成了凝碧的波痕。

小结:以上写了荷波。板书

荷波:闪电(快)

凝碧(颜色深)

脉脉:无声,深情。在作者想象中,如此美丽的荷花生在水中,而人们只见荷叶映衬下的荷花,不见流水,若非流水的深情养育,哪里会有这丰姿绰约的荷花呢?板书

流水:脉脉(深情)

以上是对词语的品评。朱自清的散文历来为大家赞赏的是用词的传神,刚刚已经体味过他用词的妥帖生动,此外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新鲜和贴切也常令人拍手叫绝。他的比喻,比拟,通感等手法用的非常好,观察和想象很新奇。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第四段中的几个修辞句,体会它们的动人的魅力来自哪里。

《荷塘月色》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3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单元导读

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现当代诗歌,对其有了整体把握,知道诗歌是感情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从毛泽东与徐志摩的诗中我们似乎看出了一个是豪放,一个事婉约。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感情,具有跳跃性,要我们用想象与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咱们这单元要学习现当代散文,散文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和点滴情感,有人说阅读散文就好像我们同作者一同散步。

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30页,大家用一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单元导读。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咱们这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抒情散文。

大家用笔记下本单元的学习方法:

1、 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作品中的物象,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加强艺术手法的赏析和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

3、 多诵读。

二、 课文导入

师: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

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

师: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勾起了人的思乡之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闲静幽美,恬淡宜人。)

那么大家见过荷塘月色没有?那么让我们走近朱自清,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

三、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他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着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时任清华教授,文章的第一句说“这几天颇不宁静”不宁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永远是个谜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以阅读和掌握这篇文章之后,做进一步的探讨。

四、整体把握

1、课文朗读

(1) 师:一个人心里不宁静或者说很烦,他会做什么?

明确:对,一个人不宁静,他就要想办法发泄,得到解脱

师: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现在就把自己当成不宁静的作者来熟悉一下课文。先由老师开头读文章的第1、2、3自然段,其余部分我想找同学朗读。大家然后概括一下每段的段意。

(2)纠正字词

乘凉 屑路 蓊蓊郁郁 踱着 点缀 袅娜 霎时 脉脉 酣眠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

(3)段落大意: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4)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五、情感把握

1、情感变化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2、文章感情的基调: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六、作业

熟读课文,找出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 作业抽查

二、 课文分析

1、 第一自然段: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祈祷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润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是萦绕砸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第二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去荷塘的小路,那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

明确:幽僻是主要特点,多树且是蓊蓊郁郁,,这样就更显幽深僻静。

(如果把“幽僻”换成“幽静”好不好?)

(2)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通过白天和夜晚,及没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较的。

3、第三自然段

(1)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到的具体内容?

明确:“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作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4、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广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2)叠词:

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富于音乐美。(联系《再别康桥》)

(3)比喻,拟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顾名思义就是使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相同。也就是说,通感就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凭借感受的相通,使原来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此句将人的嗅觉转移为听觉,荷香如歌,若断若续,若有若无,不但形神兼备,而且新颖独特,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声音很粗、声音很甜、红杏枝头春意闹。

(5)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

明确:宁静,寄予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6)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5、第五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1)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明确: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约会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无味。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静写静景,以“轻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升)升空而去,动静太大,不合情境。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罩)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泡)太生硬。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质感。(映出)太普通。

画:如同一位画师在作画。(印)

奏:同上。

(2)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会不会不协调?

明确: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烫伤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的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的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月光与黑影同时存在,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3)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得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4)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朦胧,和谐,给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5)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6、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

(1)为什么要写四周?

明确:突出荷塘周围环境的“静”。

(2)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即由蝉声蛙声来衬托静谧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实蝉声与蛙声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现在才听到,说明作者短暂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现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3)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三、作业:背诵4、5、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抽查3位同学分别背诵4、5、6自然段

集体背诵

二、课文讲解

1、学生快速浏览7—10自然段。

2、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

明确: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三、 文章艺术分析(先提问学生文章的特点)

1、 情景交融

(1) 景物描写。

标题“荷塘月色”规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一规定体现了塘中风物的总体特征。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也颇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叶子、花的总体特点都是朦胧的,这正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哀伤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艺术水平:

A、通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荷塘景色的视听感受。例如,描绘荷花“袅娜的开着”和“羞涩的打着朵儿”,写出了荷花盛开于待放的两种美妙形态。

B、所见与想象相结合,扩大了描写的范围,适应了抒情的需要。例如对荷波的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刚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发

找一位同学回答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语既情语文章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只是描写,还有作者的感情。例如通过蝉声的热闹来衬托出自己的哀愁。

2、 语言的咀嚼

(1) 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创造生动的意境。

A、动词的选用。具体表现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背着手踱着”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又能表现作者心情,这与作者的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B、形容词的选用。“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换成“幽静”好不好?

(2)善用叠词

A、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B、“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C、“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D、“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E、“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G、“荷塘的四周,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3、善用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是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A、如“袅娜的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荷花形神兼备。

B、通感手法的运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C、结合课后练习二讲解。

四、学生自由阅读。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

《荷塘月色》教案篇5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试把它整理出来。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

2、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说“这条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许多树,显得阴森森的,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就会更显得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更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淡淡,朦胧的感觉;作者这里没有用上热烈、激昂的色调,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的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平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现在是自由的人。

3、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暂时的解脱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

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在现实上作者并自由人。

4、“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句回应了上面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中的“爱独处”。

5、“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了荷塘中。

【小结】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3、“层层”——高低有序。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作业: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变化。

2、分析7~8段作者写江南旧俗的作用

《荷塘月色》教案篇6

教学目标 :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其他类似内容

1小学一年级语文《对韵歌》教案优质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对韵歌》教案优质5篇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对韵歌》教案。《对韵歌》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歌曲的形式,帮助...

查看剩余 87% 小学一年级语文《对韵歌》教案优质5篇

2《小小的船》教案优质5篇

《小小的船》教案优质5篇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小小的船》教案。《小小的船》是一篇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描述小船在大海中的冒险旅程,寓意着...

查看剩余 85% 《小小的船》教案优质5篇

3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优质5篇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优质5篇

防溺水安全教育至关重要,为了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传授这一关键知识,我们精选了五篇优质的防溺水安全教案。这些教案旨在提高学...

查看剩余 81%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优质5篇

4《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优质7篇

《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优质7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共收录了7篇优质教案。《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雄奇壮丽的景...

查看剩余 83% 《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优质7篇

5安全危险的雷电教案6篇

安全危险的雷电教案6篇

雷电教案是一个关乎生活安全的重要话题。本文精选了6篇有关安全危险的雷电教案,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如何应对雷电天气,确保自身...

查看剩余 71% 安全危险的雷电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