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读后感5篇(《华罗庚:数学巨匠的智慧启示》)
《华罗庚》是一部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主角的传记作品。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五篇读后感,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角度,深入探讨华罗庚的一生和他对数学事业的贡献。这些读后感将带领读者走进华罗庚的世界,感受他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华罗庚》读后感篇1
华罗庚爷爷是中国现代数学家,世界数学家大师,被誉为“人民数学家”。
他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家境贫寒的普通家庭,自幼爱动脑筋,酷爱数学,虽初中就辍学,但他自己仅用5年时间就自己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他因为瘟疫发高烧,他的脚残疾了,但贫困和疾病反而使他学好数学的志向更加坚定,始终没有停止在数学王国里的勤奋探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理论难关,顽强的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了一代数学大师获取了今天的成功。
华罗庚爷爷这种坚忍不拔、顽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也正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教育和启发了人们,让我们获益良多。我们要向华罗庚爷爷学习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专心致志地刻苦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华罗庚爷爷在概括他全部的治学精神时说道;“学习必须踏实,不能踏空一步。踏空一步,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踏空多步,补不胜补,就会使人上不去,就会完全泄气。”我要以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华罗庚》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这一篇文章,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华罗庚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学习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韧不拔,那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梦想!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
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最佩服的数学家是苏步青。因为他有着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因为他有着热切的爱国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过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题目。他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他把他对祖国的爱恋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赞叹的事例,但是我想,数学家苏步青的伟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师杨老师一席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杨老师曾对苏步青全班同学说过:“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所以我想,苏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师更令人记忆深刻。我会像苏步青学习。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个又一个的算式。
《华罗庚》读后感篇3
坚持,让沙石顶住大海残忍的蹂躏,化作璀璨美丽的珍珠;坚持,让天空忍受住雨水的肆虐,终于看见那一道昙花一现的彩虹;坚持,更让泉水忘记流进山谷时崎岖的历程,最终流入那蔚蓝无垠的大海……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一位科学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向了人生巅峰,他就是——华罗庚。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讲述了生活贫困的华罗庚从小勤奋好学,却因为思维不同于常人而成为老师眼中的“坏学生”。在上高中时,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回家,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刻苦钻研数学。后来,华罗庚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并将数学融入进生活,为人民服务,也应邀在全球各所大学作报告,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华罗庚用毕生精力追求的事业,正如滚滚潮水一般奔流不息。
每当我看到《中国科学家华罗庚》这本书时,那件事又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记得那一次,我正在参观美术馆,那一幅幅画都是那么惟妙惟肖,让我不禁拍手叫绝!我不禁心血来潮,央求妈妈送我去学画画。一开始,我以为画画很简单,只要涂涂抹抹就能画出优美的画卷。但是,渐渐地,我发现画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想要画好一个物体并非易事,更不用提画人了,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败笔,有时仅仅一笔就毁了一幅画,成了“四不像”。我心里渐渐打起了退堂鼓,心想:这也太难了!我还是放弃吧!这时,我看到了一旁的《中国科学家华罗庚》,它正巧翻到了华罗庚辍学后,一边帮父亲看店,一边刻苦钻研数学,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一头扎进数学的海洋……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道:华罗庚如此好学,即使是家境的困难,面对着家人的不解与阻止,也不能阻挡他对数学的热爱与追求。他并没有现在这样优越的环境,却依然凭着自己不懈的坚持与努力走向人生的巅峰。生活如此幸福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去努力呢?想到这,我不禁重燃信心之火,继续练习画画。终于,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也诞生在我的画笔之下,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通过《中国科学家华罗庚》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待到成功之时,你就会明白其实你最终得到的,远比你付出的要多。
《华罗庚》读后感篇4
华罗庚科普著作选是一部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这本书凝聚了华罗根几十年数学研究的精华,虽然在这本书中有一些知识很难让人理解,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些难以理解的数学中得出一些我们自己的领悟和感想。一些我们没有接触到的知识,我们可以提前了去考虑他的分析结果以及它的用途,当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相应的知识后重新去理解这些深奥的数学题。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从这个性质中衍生出了非常多的定理,这对数学的定义非常的重要。人们都说祖冲之给我们留下了圆周率的印象,而华罗庚则是这个圆周率的概率推得更加的细腻。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小事中看出罗教授能进一步推出这些数学奥义所付出的努力和艰难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不仅需要非常多的知识,还需要非常好的逻辑性,我们需要从一些艰难的数学题中找出一些规律,然后慢慢的探索。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更加的坚信数学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发展,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数学,几点我们只有学好数学以后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其他的学科。虽然不能说万事万物都能用数学来解决,但是很多的事情确实能够用数字去表达出它最核心的内容。
小米一名中学生,我们学习数学是必不可免的,尤其是奥数这类非常艰难的数学,我们可以从一些书本中学习到先辈们的努力。他们一步一步的把数学这个艰难的领域带向了如今辉煌的成就,中国能够有如此强大的数学体系,教育就是这些前辈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我们不能够对这些数学难题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学习,而是以一种刻苦庄严的态度去学习数学,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为祖国做贡献。
《华罗庚》读后感篇5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老只有初中文凭,但他却成为了国际著名的数学大师。“三分天分,七分勤奋”,他的成功不仅仅只因为他的数学天分,还和他的勤奋有着密切关系。
当时他家境贫寒,自己家里开了一个棉花店。他就在里面边当店员,边学数学。顾客询问价钱时,他常常将算数结果告诉顾客。但他父亲认为数学没用,根本不让他看,甚至将王先生送他的书丢掉。但他是酷爱数学的,时常是自己一个人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对面的豆腐店的伙计说他起来磨豆腐时,华老屋里的灯早就亮着。他的勤奋和刻苦,奠定了他今后在数学领域方面的成就。
看看当时的环境,再反思我们的处境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支持,都比华老当时的情况强了不是一星半点,然而环境好了,我们大多都养尊处优,在享受生活,不努力,不学习,所以我们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就只能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所以,在和平年代,我们仍应该有忧患意识,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学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从根本上来说,数学是要服务于社会生产的。但华老研究的数学是十分高级的,无法直接运用。于是他绞尽脑汁,研究出了“双法”,为那个大干快上的盲目多于理性的年代里注入了科学的成分,在一个文化水平还不高的社会中注入了数学理性的因子。以至于英国评论他“Mathematicsfor the Millions”。
甘为人梯。不错的,这是他自己对他自己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他的奉献精神,也体现了对下一代的无限期望。奉献,这是华老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他几乎将生命的全部都用在中国的数学事业上。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数学开拓了一条通天之路。在此,我感到一股敬佩之意从体内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