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
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传达知识与技能,通过教案的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应用,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传达知识与技能,通过教案的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应用,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古诗《西湖二首》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动物、环境、科幻、思维创新、发明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九个单元:科学家的故事、植物、动物、资源与环保、气象与科学、科学与幻想、科学与生活。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
2、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1、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
2、能够运用数据、语言描述等方法,记录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
1、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能相互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够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放大镜、油、锥形瓶、橡皮泥、红色色素水
学生准备: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聚集问题(6分钟)
出示长大的凤仙花图片
1、提问: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学生参照记录手册汇报观察、记录情况。
2、教师强调凤仙花根、茎、叶结构,特别是凤仙花的枝条和主干都叫做茎。
引导学生回忆,凤仙花的生长,明确根、茎、叶的结构。
二、探索(30分钟)
(1)、活动一: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结构(10min)
1、提问:我们从哪些方面观察的?
如何观察?
预设:观察形状、颜色、高度、气味、
粗细等。
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
手摸、使用工具如放大镜、
尺子等。
2、总结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完善本节课记录手册第一部分。
3、小组分享,总结根、茎、叶的特点。
(2)、活动二: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根、茎、叶(5min)
1、提问:其他植物的叶和凤仙花的叶一样吗?举例说明。
预设:学生回忆低年级所学进行总结,植物叶在形状、颜色、大小、叶边缘等方面均不同。
2、提问:其他植物的茎呢?举例说明。
预设:大树的茎、葡萄的茎、草莓的茎等。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茎的图片。
3、提问:其他植物的根呢?举例说明。
预设:大树的根、大葱的'根等。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根的图片。
总结: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根在形态上有直根和须根,茎有木质茎和草质茎,叶的形状多种多样。
(3)、活动三:根和茎的作用(15min)
1、植物的根、茎、叶多种多样,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学生猜想运输水分、养分、储存营养等。
2、对于根,真的能够帮助获取水分吗?
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根能够获取水分,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
强调实验规则:
①将植物的根浸入水中,然后倒入少许油将水面密封;
②记录此时的水面位置;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水位的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
(此实验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可以提前进行实验,做好标记,展示给学生结果再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
3、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如何运输的呢?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各个部分,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注意: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
强调实验规则:
①将植物的根去掉,将茎浸入有颜色的水中,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茎和叶的颜色变化;
③对植物的茎进行简单解剖,观察茎内部的颜色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4、总结:通过实验证明了根从土壤中吸收水;茎把水运输到叶。对于刚才大家提到的其他功能能找到证据吗?
预设:植物的根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泥石流等的发生;植物的茎可以延伸长出新的一株,起到繁殖的作用等。
5、教师展示根和茎的其他作用图示,并总结:根和茎可以帮助植物获取水分,还有固定功能、营养功能,茎还有繁殖功能和营养功能等。希望课后继续观察探索,植物器官的其他作用。
通过讨论,明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及注意事项,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对比观察、比较植物的根、茎、叶,从而体会植物根、茎、叶的多样性。发散学生思维,思考植物各器官的功能,为接下来具体探究实验做铺垫。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一完整流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拓展学生思维,明确植物的根和茎还有其他作用,并培养学生建立证据与结论意识。
三、拓展(4分钟)
1、展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线图,观察并说一说说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说一说绿色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作用?
利用本节课所学进一步延伸,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建立人与应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2、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3、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
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6、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20~30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7、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8、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三、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1、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2、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