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最新8篇(《苏东坡传:800字读后感最新8篇,文辑精选》)
本文主题为“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最新8篇”,旨在分享读者对苏东坡传的感悟和思考。通过阅读这8篇读后感,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苏东坡这位伟大文学家的生平和思想,感受他的才华和智慧。这些读后感将带领读者走进苏东坡的世界,感受他的人生哲学和文学成就。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1
如此喜欢东坡是因为他有趣的灵魂,笑对困境,正所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是一个让我琢磨不透的人,他算的上是神,但也称得上是常人,他的英文名字就如我的标题一样,快乐的天才,他的一生并不平坦,但他都能以合适的心态面对,他能和村夫畅谈,也能在朝廷出谋划策,他曾与小妾欢度时光,也曾绝望的为自己准备过棺木,这都是他生活的体现,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留下无数千古名篇,这样才能被我们称之为天才。
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朴实,他可以融入人民初到黄州,苏轼便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并在城东半坡上的一片地,建了一座“东坡雪堂”,化身“东坡居士”
我可能会把他的经历带入我的身上,遭遇诬陷、锒铛入狱、濒临杀头、降职被贬、食不果腹,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果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愁得只剩下“愁”。并且这样的事情不管发生在谁的身上,我都不相信他会一笑了之。苏轼不是神,他也是人,自然也愁。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想到了当年周瑜的“雄姿英发”,再看看如今自己的“早生华发”,悲从中来。可是很快,他便从老庄哲学中受到启发,在忧愁中走了出来。
苏轼爱吃创作了许多美食,到黄州时便作了一首《初来黄州》他自嘲一生都在为这张嘴而忙,没想到老来犯了错,险些亏了嘴。幸好,这黄州偏虽偏、穷虽穷,但是长江里的鲈鱼美、后山上的竹笋香啊。而且,他现在这个团练副使于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却要国家发工资来让他买酒喝。那些想都不愿再想遭遇,他却可以这样美滋滋地说出来,在我眼里,苏轼的`“吃”和他的“诗”是一样的,透着一股豪放。
苏轼路遇常州决定拜访王安石,时光流逝,王安石再也不是那个精明强干的宰相了,反而更像是一个孤独的老头。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让那些同时喜欢王安石又喜欢苏轼的后人欣慰不已。苏轼此次金陵之行一共待了有一个多月。两位巨人一同游金陵,一起赋诗唱和,王安石甚至还劝说苏轼就在金陵安家得了,彼此还能做个邻居。总的来说,这二人在金陵相处得很是融洽,尽管谈话时彼此之间都有所保留。临别之时,王安石亲自来想送。最终,一段由政见不同而引发的恩怨已烟消云散,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欣慰与感慨——真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回看苏轼一生,正如林语堂所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学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2
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阵清风拂过的人生。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入进士,文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子。生活总是对人有所不公,它会看你走得太顺而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生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生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又或是不适合,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有实力就能够胜任一切职务。苏东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立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一位爱民之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黑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斗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为权贵之人的拦路虎,一定会遭受排挤。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中,见过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够初心依旧;面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自己,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在我心中苏轼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竹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止步,不断生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划过空中,来到人间,过一段凡人的生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3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
“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林语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王国宪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燮星期
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4
《苏东坡传》终于看完了,一方面俗务缠身看得慢,另一方面是写得太好了,不忍掩卷。作者林语堂先生不愧是大师,几十万字夸一个人都不带重复的,使我们有幸与一位天才有了全面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先前认识的东坡居士是何等人也?大文豪、一生漂泊流放的落魄官员、一位创造了菜谱的美食家。太肤浅!如果我来评价,应该再加上,东坡先生是一位让人无法仰望的天才,一个忠诚于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痴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父亲一样的兄长,亲切的朋友,随遇而安与邻为睦的和蔼老人,甚至是政敌眼中打不死的小强。这些还不够,他还是一位有独特见解的经济学家,用富有远见的判断力和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了辖区内由灾害引起的饥荒。他疏浚河道,整治西湖,造福百姓,是一位治理有方的能吏,甚至还兼任一段时间的浙江军区司令,整肃了军营风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从不恃才傲物,每一个流放地的上至官员下至贩夫走卒农妇,皆为朋友。当他从海外流放归来,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众人争睹风采。
东坡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从容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既能安居翰林谋划天下,亦可在每个流放地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结庐而居。在其位谋其政,处江湖之远思其民。他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在一生经历了无数严重的政治迫害里,总能在山水、醇酒、诗词歌赋中找到平衡,最后他居然宽恕了不断施害的恶毒的政治对手,彰显了博大的胸襟。
这绝对是一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在这面镜子前,那些自称中国文人的,不过是些懂得识文断句粗通文墨,用以为生的俗人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5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6
小时的我,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嘴馋吧,别人一提的苏东坡这位大师,我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一道可口的名菜??东坡肉。那时喜欢他,就因为这道不知与她有没有关系的菜。那时的我幼稚、无知,通过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开始了解他,了解了一位世人称赞、推崇的伟大人物。
苏轼,宋仁宗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世。苏洵之子,字子瞻,号东坡,其第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三席之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逝世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些是我了解的苏东坡的一些文学常识。的'确,就像书中所言,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因为他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已成定数,他的命运如何,他遇事时如何处理,以及他的一些秘密,都已显现在我们面前。但了解一个人,不仅是在表面上,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精神所在。
苏东坡感受敏锐,思想透彻,,作为勇敢,决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得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这正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吧!
酒,好像是古代文人的莫逆之交,几乎每一位都性嗜酒,如:李白、陶渊明、杜甫……数不胜数,所以,苏东坡也不例外,他也饮酒自乐,在微醉未醉之时,有自娱。他的诗词文章,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这样高尚的精神有谁不喜欢,有谁不向往,我想,这也正是他受中国历代那么多人热爱的理由之一吧。
苏东坡,一个历代以来的多才多艺的天才,他超于的不仅是文学,更是生活态度、处事方法的超越。作为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所以他生活的轻松、自在。
天才苏轼,全才苏轼。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7
最近,刚刚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苏东坡不禁感到无比的崇拜。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新派的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他还是工程师,酿酒师……每次想到他,脑海中东辉浮现他那慈祥的微笑。
在苏东坡坎坷的一生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他的“女人缘”。宋朝汹涌澎湃的朝廷中,坚持正义的苏东坡总是遭人排斥。好在历代的'皇后们总是在关键一刻帮助苏东坡化险为夷。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一命;接着,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在晚年时,若不是神宗的皇后摄政,苏东坡估计早就放逐蛮荒了。虽然,在宋朝有几个不明事理的皇帝,幸运的是还有几个贤德的皇后。她们总能看透一切大小事情,能明辨是非黑白。神宗皇帝一去世,太后便废除一切王安石的政令,重召苏东坡、司马光,并皆以重用。这些皇后们的庇荫总是让我赞叹又惋惜。
苏东坡退出一切朝政,重返“山林”时,他便又称为百姓之友。他每治理一个地方便都受到百姓爱戴。他帮助百姓们治水挖井,并用竹子做管子连接起来,千家万户便都能喝到干净的水。他还为当地修建医院,这个“安乐坊”便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仅三年之内,治好了一千个病人,人们的健康得以有了保障。他也干平常太守不干的事——修缮房屋。经过岁月的侵蚀,原本古老的房子变得破烂不堪,苏东坡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专门请人修理。可以这么说,他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欢喜。
浪迹天涯的时候,苏东坡还迷上了酿酒与养生。闲暇之余,苏东坡便在自家屋子里酿起了酒。偶尔也有人向他求教,但他在做酒方面只是个外行中的内行,有些人甚至尝了他的酿的梅子酒,腹泻了好几天。睡前他时常盘起腿打坐,他认为调整好呼吸节奏并平息心律便可延年益寿。
苏东坡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以前耕作过一块田,那块地方叫做东坡,于是便有了东坡居士这个称号。他总是在不同时期遭受不同的打击与fei谤。 正如人们所说,做好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更何况苏东坡呢?我的心底,他却做了一个大写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8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触到苏东坡的诗词,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下学回来,给父亲背诵时,父亲给我背了苏学士的那首《临江仙》,还给我解释了词中的每一句话。而幼时的我只记得“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至于初中,便又在读《宋词三百首》时读到苏东坡的词,印象并不为深,但记得“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子,因为后半句尤为出名。那时已知,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到了高中,读前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或者说《酹江月》时,自己的文学欣赏素养还不存在,评论之处,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了解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苏轼。他的一生不可不谓波折,而他的心灵不可不谓纯真。
从《苏东坡传》里了解苏东坡,从苏东坡也可了解林语堂。两个人仿佛时隔千年而达到一部分灵魂的契合。
苏轼语“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人生无疑处处有味,他无处不可幽默,多难还能自嘲,嘴欠难治,积习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敌气得牙根痒痒。所以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读此书,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苏东坡是如何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应对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经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内心深入剖析的。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有难以释怀的忧伤。我心知自己难以逃脱,只能寻求应对之法。纵览此书,我得到的只是对先贤万分敬慕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