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美篇7篇(《乌合之众:美篇7篇,启迪智慧》)
《乌合之众读后感美篇7篇》是一篇关于乌合之众这本经典著作的读后感合集。本文集汇集了七篇精彩的读后感,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深入探讨了乌合之众对社会心理和群体行为的影响。这些读后感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和思考,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乌合之众的窗口。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9世纪末期,结合19世纪的时代特点来看,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是十分新颖且具有震慑力的。即使是现在,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也会被作者深刻的观点所吸引。但是,由于本书的出版时间,很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群体的含义。他指出,并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称作为群体,而是有共同的目标的心理群体,为自己的论述划分了明确的界限。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的观点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群体进行分类,对其的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群体具有无意识、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责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现传染现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泛滥等特点。
第二,群体的感情具有冲动、夸张、轻信、单纯、保守、偏执、专横等特点。
第三,在群体中,道德观既有放纵个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树立行为道德模范的作用。
其次,对领袖的特点及经常采用的方式进行阐述。
第一,领袖是某种观念的忠实执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名望,经常采用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说服群体。
第二,领袖在群体中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多数群体并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做决策的人往往是少数几位领导人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书中,作者虽然对群众为什么形成这种心理特点做出了简单的解释,但是,往往出现逻辑不通顺的现象。由此可见,作者的观点十分简单,采用的是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来说服读者。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
《乌合之众》正如其名,主要解释与讲述“群体”(乌合之众)这一历史产物。这里所说的“群体”并不简单指向聚集的某一团体。“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简单来说,“群体”是没有理性与自我认识的野蛮人的聚集。
由此,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框架起的“群体”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思想简单极端的,野蛮原始的存在,渗透给我们的是一种反集体主义思想。
刚拿到《乌合之众》时,第一感受就是薄且简,但真正读起来却花费我大约两个月时间,涉面广泛且观点众多,理论远多于实例论证且字里行间存在一些暗示影射。书共分为三卷,勒庞选择从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来剖析群体,探究社会心理学。我则选择从以下几点表达我的看法。
首先第一点,于众多生僻概念及观点中我发现了一个我们都所熟知的实际现象——从众心理。据勒庞在书中的定义,群体是无意识的,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在判断上没有自己的思考且容易受到外界及他人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易暗示,易轻信。同时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本身特点的存在。每个孤立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欲望,情感,放入一个群体中,这样的欲望,情感会被无限放大,包括力量,正如一个人是不易产生烧杀抢掠的犯罪思想,但群体数量上的优势便给这一想法带来实际可行性,所以面对格格不入的思想,庞大而又野蛮的群体很有可能产生“仇敌”反应。实际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不愿被孤立,被多数人的力量庞大的群体抛弃甚至敌对而选择从众,获取一时短暂的安逸。
其次第二点,就群众的思想与信念来谈,群体是一个简单生命体,思想自然也是简单的,无意识不理性的,观念更倾向于极端化,即一味地全盘否定或全盘否定,就像是倒退回原始社会时期一样。一方面他们更愿相信直观的表象,更擅于夸张放大,例如成功的演讲不在于逻辑清晰思维流畅的长篇大论而在于夸张形象的表达演讲主题及自我看法。同时具有丰富想象力,热衷于追求幻想。“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所以对于思想信念来说,群体更尊崇自己幻想的产物,这也是《乌合之众》将其行为归为宗教形式的原因。
对于此处可以联系实际说明,最典型的即为网络舆论现象。成千上万的网民就是一个个所谓的“群体”,舆论的不同导向不正是这一个个“群体”想象的产物,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是自我幻想的“事实”。例如最近被爆出的蒋劲夫家暴案,调查前甚至于伤检报告爆出后,还是存在对立的两种观点。此时,重要的不是案件事实,而是想象的事实。宗教迷信也是一个典型实例,最清醒的天才也不得不在群体的规矩面前俯首称臣。邪教不断存在至今,即使覆灭又会有新的萌芽壮大,正是群体的信念提供其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即是思想的极端化,行为的冲动化,无意识不理性是极其恐怖的,这就表明群体所存在的一种潜在危险。于他们本身而言,有些错误做法甚至犯罪行为只是完成一种符合群体信念的任务。
例如极端爱国主义,为表现自己的爱国,而选择采用极端方式包括砸日本车,打伤日货买主等冲动违法行为。
最后第三点,对于勒庞所描述的群体的时代,他认为随着传统宗教,政治,信仰的毁灭与工业发展的巨变,群体作为一种潜藏巨大力量的存在,将推动我们进入群体的时代。勒庞的预测在某些方面的确得到了验证,比如上文的几个事例。但在我看来一:随时代变迁,背景日新月异,人类的思想发展变化是无法预估的,对理性看待也有不同的见解。二:面对现二十一世纪如此便捷且信息储备巨大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更易辨别问题事实,更便于去理性分析看待,群体中的个体也不全是不理智无思考的存在。
勒庞其人可以说是天才,是直觉性论述者,他从自己的观察中直觉地将大脑思考产物全部写入《乌合之众》一书中,他的时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充斥着革新,起义,极端,变乱,当时的历史为其社会心理学探究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这样的背景下,《乌合之众》问世,流传百世。也许有些言论放到如今已经被否认摒弃且存在某些极端见解,但不可否认,它为后世心理学研究打下地基。阅读此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群体的认识,更深刻的在于它对于个体的社会价值。理性,应是我们时时刻刻带在身边的必需品。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3
看了董事长推荐的《乌合之众》一书,感慨良多,作者居斯塔夫·勒庞总结的大众心理其实并不陌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一百多年前如此系统细致的研究,更加让人敬佩发人深省。群体的野蛮冲动本能、偏执易怒特质很容易让个体失去理性、迷失自我从而成为乌合之众,如何保持头脑清醒守初心、不从众甚至推动所在群体充满正能量而不断前行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命题。
勒庞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说明了个人在群体中的微不足道,但也恰恰说明了无沙不成塔的道理,群体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每个成员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守住本心抵住诱惑成为群体向上的力量,如果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一旦加入消极不负责任的群体则很可能越走越远甚而一去不返。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俗话说:法不责众,因为群体的数量庞大,群体中的个人难以被追究责任,以致群体成员对于责任的约束感完全消失。这样的心理让我不免联想到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网络暴力和围观不救人的情况,疫情蔓延之下因别有用心的流言引发的纷争、诋毁和谩骂;路上有人摔倒或需要帮助也会因个别人的一句“会不会讹人啊?还是少惹麻烦吧”而选择袖手旁观,这都是不自觉加入了消极负面的群体产生的社会现象。相反,如果网络上经常出现真善美的文字,路遇他人有困难主动伸出你的手,情况就会截然相反,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擦亮双眼做正确的选择。
习从众心理,绘出众人生。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加入许许多多的群体,家人、朋友、工作平台,我们在其中的角色一定要准确恰当。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群体—南昌水业集团,这个群体始终坚持服务民生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围绕“三个一流”、“五零式”工作法等举措,严格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大力开展扶贫助教、慈善捐助、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赢得了良好的百姓口碑和广泛的社会认可。
团队不断践行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朝着迈进“全国环境产业集团第一梯队”的宏伟目标扬帆奋进,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的目标不是“众中之众”而是要成为“众中之重”。可能只是众多员工之中最普通的那一个,你依然可以怀抱梦想、坚守本职,筑墙之砖,为砖比石坚,攻盾之矛,为矛比箭锋。在看似毫不起眼的基层工作当中不断磨砺拼搏,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一定会远离“乌合之众”,绘制“出众”人生。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4
我们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搜到这么一段对于乌合之众的定义:“任何陷入群体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比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他们的智力比个人的智力低;他们的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比个人的自我约束力低;他们缺乏自身的判断力,极易受到煽动和蛊惑。这样的群体叫做乌合之众。”
对勒庞的《乌合之众》早有耳闻,弗洛伊德称其为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指出当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当其融入了集体之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集体所淹没。也许未阅此书的人会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可以在集体活动中保留自己的个性,但当你深读下去,会惊觉勒庞竟能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将人的心理、从个体到处于群体中的个人的转变血淋淋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会质疑自己,到了集体之中,我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呢?
不可否认,我们可以在《乌合之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乌合之众》提出了四个观点,群体无意识,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不接受理论,群体也有道德。人体的绝大多数选择,其实并不是理性来判断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受到一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当群体在一起时,这种无意识就会被放大。举个例子,当所有人都选择去较远的食堂吃饭时,赶时间的你,会选择去较近的食堂吃饭吗?也许你会说会,但是当大家做出相同的选择而你不同时,你内心就会劝说自己,不要不合群,从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风。
我最大感触是,历史的车轮是由大众来推动和创造,但是这种前行并不一定存在实际意义,因为大众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对的。该书的观点未必全是对的,但我们仍要对我们的天性提出质疑与反思,我能否不成为乌合之众,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条河,我们作为其中的浪花,总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总想着跳出来蹦哒几下,不好意思,你势单力薄,所以结果是你要不随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实现自我形态的转化。请各位务必相信主流并非是对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愿一切从心出发,归来愿仍为少年。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5
读勒庞在一个世纪前写的这本《乌合之众》,就像是在读一本二十世纪的人类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明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庞该是个种族主义者。恕我可能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无知,但纵览全本书,“种族”这个词出现得最多次。勒庞认为:种族是决定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因素。正是种族保留下来的“生理解剖学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无意识动机,而无意识动机又是群体行为的动因。所以,即使群体一律的无知、多变、冲动,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又因种族而有所不同。
勒庞应该也是个精英主义者。在书中,他毫不掩饰对安德鲁撒克逊民族的崇拜,深为认同后者个人主义的民族特性。而他却多次地将法国大革命归结于本民族群体意识的主导,失望之情可见一斑。
看书时不时被他武断、不加推导的结论所烦,认为其要是放在当代,可能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或是很快就销声匿迹。
《乌合之众》,本书的中心思想,没有比这个词更适合了。
一群人凑在一起,拉低了整体智商,犹如一群《乌合之众》。虽然我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持保留态度。但书中过激的言辞还是有点道理的。尤其是讲到信仰那里,一个人的信仰,一群人的信仰,一个领导如何能够领导一群人,和信仰是绝对密不可分的。群体,可以让个人意识淡化,做出忘我的事。思想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它可以超脱一切而存在。
在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思想的,或者说,少数人的思想就可以控制大多数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的人做出不同的事情。任何一件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当事人那里都可以找到思想的源头。做与不做,如何做,是完全由思想决定的。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想必必有过人之处。偏执,坚持,忘我,让他们成为领导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6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最有影响的就是《乌合之众》。该书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此书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作者对群体进行了剖析和研究。作者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作者通过叙述的方式,就像平时与人讲话一般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运用生活中简单且容易理解的例子作为论据,简单却鞭辟入里。
古斯塔夫在书中说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通过这本书,我认为群体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名词。它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人的心理活动。同一种心理活动做得人多了就形成了群体。群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古斯塔夫说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因为此书对人们理解群体行为发挥了巨大作用,推荐大家阅读。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7
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乌合之众》首次出版于1895年,尽管这本书出版于100多年前,但它仍然对我们理解当下的互联网网民行为有着借鉴意义。古斯塔夫·勒庞在书中对群体持有批判观点,认为有个性、理性的孤立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之中就会被情绪所感染,表现出盲目、冲动,甚至会不加怀疑地接受别人提供的意见和想法。这种现象并未远离现代社会的我们。
回顾最近几年的互联网事件,造谣、网暴轮番出现,这与网络传播中的匿名性和群体性特征关联巨大。一方面,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会让部分用户产生网络是法外之地的错觉,躲在网络昵称背后胡乱发言、传播不实信息,进而误导大众;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网络社群让人们找到了跟自己兴趣相同的小群体,这种群体性容易让个体产生罚不责众的心理,跟风骂人、盲目评论,让网暴事件频频出现。
当然,作者在书中并不只是批判,他在批判群体的盲目时,反复提到理性。理性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它代表着我们思维中正义的部分、公平的部分,是人们需要不断反思才能达到的目标,具体到参与社会讨论,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开阔眼界,多听多看,俗话说“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第二,要多读书、多思考,理解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思考的能力;最后,就是要保持独立、理性的态度,不盲目跟风,不情绪化地参与讨论,尽最大可能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